張慶堯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進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歷史時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無一不以培養高技能人才這個目標為轉移。但是,普通高等教育人才觀的定向思維一時難以轉變,輕視技能和技能勞動者的傳統觀念不會輕易消失,因此應深入理解高技能人才的由來、內涵及特征。
一、黨中央提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訓)任務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折時期。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凸顯出我國從業人員中技術結構的矛盾。高級工以上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瓶頸”。黨中央、國務院于2003年12月18~20日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為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決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宏大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要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企業崗位培訓、個人自學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在中國率先提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任務,并作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會議形成的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指出:“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的培訓基地作用,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技工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
2004年2月28日,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根據黨中央的決策,在第三次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講話中提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改革發展之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轉折點和里程碑,也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初步形成的標志。
我國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訂出了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到“十一五”期末,使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5%以上,其中高級工數量增加700萬,技師和高級技師數量增加190萬。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制度,推進技師考評制度改革,并在全國一批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開展預備技師的試點工作。
二、高技能人才的內涵及其特征
什么是高技能人才?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說法很多。筆者總結了一些權威性的論述,陳述如下:“工人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主要包括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職級的人員,可分為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三類人員。”“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這類人才,既不是白領,也不是藍領,而是應用白領,應該叫‘銀領。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能動腦,更能動手。經過實踐的鍛煉,能夠迅速成為高技能人才,成為國家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綜上所述,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生產操作難題,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素質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從屬于我國產業大軍,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人員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從事現場管理、技術維護、工藝指導和技能培訓;專業技能精湛;能解決關鍵技術和生產操作難題;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國家三級(高級工)、二級(技師)、一級(高級技師)的職業資格及相應職級;具有很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這種高技能人才包括程序設計師、網絡管理員、服裝設計師、項目經理、營銷師、物流師、汽車維修技師、汽車裝配技師、數控機床操作員、維修員、生產控制系統技術員等等。高技能人才可分為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三類。
(作者單位: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