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蘇紅
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是實現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貧困勞動力資源,使其成為脫貧進程的動力和優勢,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以2009年10月20日為調查時間點,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蘇北響水縣抽取了300個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進行調查,并就如何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率進行探討。
一、響水縣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基本情況
蘇北地區是沿海地區的軟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響水縣是江蘇省的重點扶貧縣,全縣總人口59萬,人均純收入低于2500元的有勞動力貧困戶23144戶48324人口。戶均2.09個勞動力,其中300個調查戶總勞動力為702人,戶均2.34人。從702名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1.從事農業的貧困勞動力比例大
從事農業的貧困勞動力583人,占調查總勞動力的83%,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26.4個百分點。
2.多種經營吸納貧困勞動力加快
從事多種經營的貧困勞動力109人,占調查總勞動力的15.5%。與上年相比增加了8.9%,比全縣高出3.2個百分點,但僅占從事農業貧困勞動力的18.7%,仍比全縣低13.4個百分點。
3.從事非農產業貧困勞動力趨增
從事非農產業貧困勞動力66人,占調查總勞動力的9.4%,雖仍低于全縣平均水平,但比上年增9人、增加了1.3個百分點。
4.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減少
外出打工53人,占調查總勞動力7.5%,不僅比上年同期減少11人,下降1.6個百分點,而且低于全縣31.4個百分點。在外出減少的11人中,有4人外出后因企業倒閉或裁員不足3個月就提前回鄉,有2人因未找到工作被迫回鄉,有3人因發展家庭養殖和到本地企業就業而未外出,有2人因年齡偏大或身體不好無法外出。
二、貧困勞動力就業存在的問題
1.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勞動力過剩
調查的300戶貧困戶共承包耕地109.08公傾,人均0.12公頃。按照響水縣現有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勞動力的勞動能力測算,每個勞動力可耕種0.54公頃,實際僅需要202個勞動力,剩余的貧困勞動力達500人,占調查總勞動力71.2%。
2.就業面窄,造成可利用勞動時間的浪費
調查表明,貧困勞動力仍未突破傳統的農業格局,80%以上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就業面很窄。每個貧困勞動力年平均參加勞動時間僅有200天左右,全年有5個多月空閑時間。
3.貧困勞動力文化水平低,不能滿足現代生產需要
在300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9人,占總勞動力86.7%,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37.2個百分點。由于文化素質低下,使得貧困勞動力在就業范圍、區域空間選擇、經營能力和就業機遇把握上都比較被動。僅從2008年外出打工情況就可見一斑:因企業倒閉、裁員及其他原因未找到工作而被迫提前返鄉的多達6人,占外出總人數的10.2%,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9.5個百分點。
三、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的途徑
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需要在解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背景下整體考慮,并且給予重點扶持,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結合響水縣的實踐,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扶貧職業技能培訓,構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平臺
近年來,響水縣始終把貧困勞動力培訓、轉移作為脫貧攻堅、促進貧困戶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以“培訓一種職業技術,找到一個就業崗位,長期支撐致富一家”為目標,以縣職中為主力、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采取省縣財政專項資金補助、省縣扶貧工作隊補助、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減免、學員半工半讀的方式解決資金,大力開展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僅在2008年就培訓貧困勞動力5525人,就業轉移5160人,就業率達93.4%。該縣調減市場就業率低、工資水平不高的電腦基本操作、保潔等培訓工種,增加就業率高、工資收入高的數控技術、電焊、機械維修等項目,不僅使就業率比上年增加10.3個百分點,還使就業初期學員平均工資水平增加了13.5個百分點。同時,開展校企對接,實行定單培訓。縣職中與上海佳士達公司簽訂培訓就業合同,職中負責招生培訓,上海廠方負責考核、就業。2008年為該公司培訓1000多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00多人,全部在該公司實現就業。
2.借助本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貧困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步伐
受金融危機影響,加上企業產業升級,一些技術含量低、適合農村勞動力從業的加工項目被淘汰,農村勞動力在大中城市就業更加困難。但與此同時,沿海地區小城市加快了工業化步伐,轉移引進了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就業崗位相應增加。因此,必須轉變把進城打工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主要途徑的舊觀念,加快推進就地實現就業。近年來,響水縣根據縣內造船、化工、紡織項目發展較快、用工量較大的狀況,把貧困勞動力培訓轉移與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組織培訓機構到縣內企業逐一走訪,摸清用工需求,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縣職中了解到本縣陳家港沿海經濟區新引進的宏銘、勤豐、保利發等造船廠急需一批電焊工,立即組織一批貧困學員開展培訓,一期培訓150人結業后,全部在船廠就業,月工資收入近2000元,當年實現脫貧。為方便農民就近學習、降低學習費用,經與省委扶貧工作隊商定,在省重點幫扶的26個村設立教學點,派出培訓機構到村辦班,群眾高興地說:“沒想到在家門口能學到技術,還能在家門口的企業打工,一點都不耽誤干農活、搞副業。”
3.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帶動貧困勞動力在現代高效農業項目上創業就業
響水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使傳統農民轉變為農業項目投資人和農業工人;圍繞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開展對貧困勞動力技術培訓,使貧困戶在現代高效農業項目上創業就業。該縣由省委扶貧工作隊引進的超大集團設施蔬菜基地,在3個省級經濟薄弱村建起冬暖大棚1052個,吸納貧困勞動力2000多人,二期工程將再建2000個春暖式大棚,又可吸納勞動力3000人。如果再加上產品銷售、貯藏等項目的開發,還可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由省委扶貧工作隊投資興建菊花基地和菊花加工廠,不僅為30個多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還帶動萬余農戶種植菊花,其中有4500多個貧困戶參與經營。縣委扶貧工作隊針對扶貧村盛產小雜糧和飼養山羊規模較大的特點,幫助59戶貧困戶成立農副產品購銷協會,從事小雜糧和山羊的加工、銷售,戶均收入近萬元,使51戶當年就實現脫貧。實踐證明,興辦具有地方特色、產品有銷路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精細作物和經濟作物等高效農業項目,實現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分流,是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
4.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幫助貧困勞動力發展三產創業就業
欠發達地區多是農業地區,農村人口不可能全部涌入中心城市和縣城。要加快鄉鎮小集鎮建設,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吸引到小集鎮,采取優惠政策鼓勵有條件貧的困戶進鎮從商創業。響水縣黃圩鎮在小集鎮建設中,鼓勵先富起來的120多戶鄉下農民在集鎮蓋起商用門面房,建起了兩條“農民街”,組織有經商創業基礎的貧困戶外出參觀學習、到縣職業進行創業培訓,把集體投資的19間商用門面房以扶持3年的優惠政策租給本鎮貧困戶經營:即第一年僅交房屋折舊費,第二年交房租20%,第三年交房租40%,三年后門面房交還集體重新安排其他貧困戶經營。因病災致貧的王懷華以前曾經過商,經過培訓后鎮里安排一間門面讓他經營,第一年盈利2萬多元,第二年就進入當地富裕戶行列。目前第一批進鎮的19戶貧困戶己全部實現脫貧。事實證明,小集鎮的興建,既是當地農村未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吸納和消化整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地,將對當地經濟發展和貧困戶脫貧產生重要的催化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