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姝蘭 陳維
高校擴招后畢業生就業人數急劇增長,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誠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本文針對目前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和高職畢業生之間誠信意識薄弱,信用缺失的現狀及產生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構建就業誠信體系的應對措施。
一、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和高職畢業生之間誠信缺失的表現
1.畢業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1)個人求職材料中,夸大有利信息。優秀畢業生用人單位搶著要,普通畢業生搶著單位要?!庇萌藛挝欢枷胍顑炐愕漠厴I生,畢業生都想要一份好的工作,為把自己打造成單位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對個人簡歷“全方位包裝”,還增加虛假獲獎證書、榮譽證書、資格證書、等級證書等信息,假造和偽造學生干部,甚至一個班里出現了多個學生會主席、多個班長。
(2)面試時的言不由衷。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影響,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負擔過重,而面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是否被錄用,誰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用人單位,以爭取到錄用機會。畢業生為爭取到工作機會,在面試時對用人單位提出的一些問題就會違心回答。如會計專業一名學生說:用人單位在招會計時要求有工作經驗,我在面試時就會編出一些相關的實踐經驗。類似的情況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比較常見。
(3)責任意識缺失,隨意簽約毀約。為個人就業上保險或者畢業實習環節企業頂崗實習的需要,學生不管其他,先簽再說,認為有更理想的工作出現時解除協議即可。因畢業生的隨意簽約、毀約,用人單位招聘工作量和招聘成本增加,造成用人單位財力、人力、時間的浪費。以至一些用人單位不愿招應屆畢業生。
2.用人單位的誠信缺失
(1)吸引人才,夸大陳詞、虛假承諾。一些單位虛構注冊資金、隸屬關系、營利狀況等相關信息,以此招攬畢業生;在面試時所談工作環境、薪酬福利往往與實際大相徑庭。
(2)學歷高消費。明明中專、高職足以勝任的崗位卻非要打著招本科生不可。
(3)假招聘之名企業宣傳之實:公司無招聘意向,卻大擺招賢納士的盛大排場,利用公開場合宣傳企業形象。
(4)借實習之名,違反相關法律。個別用人單位利用畢業生求職心切的心理,利用應屆畢業生的實習身份,遲簽合同,僅付實習工資,甚至不付工資,損害畢業生的合法勞動權益。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
當前,社會誠信體系的不健全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不誠信現象的滋生提供了大環境。由于社會尚缺乏相應的信用風險評級機制,信用好的企業與信用差的企業無法區分,也沒有區別,誠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加大。
2.用人單位選才不科學
用人單位選拔畢業生方式的不科學是造成畢業生“虛假信息包裝”的客觀原因。一方面用人單位選才依據不合理性,學歷越高越好,光環越亮越好,經驗越多越好;另一方面招聘程序缺乏規范性,招聘單位對畢業生的了解過于依賴學生個人提供的材料及自我介紹。這些為學生在求職簡歷和面試中的不誠信提供了便利。
3.畢業生誠信意識淡薄
一些大學生對誠信不以為然,將考試作弊、不按時還貸等不誠信行為視為理所當然之事,而就業指導過程中對誠信教育的忽視使得一些學生將虛假包裝當作求職技巧。對于社會誠信氛圍的營造缺乏責任感,漠視其不誠信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4.監督機制不完善
導致這個問題的一方面是學校就業部門把關不嚴,為實現學生就業,對求職材料等審核不夠嚴格,或者是推薦詞與學生實際不符合,造成對學校信譽的損害,和對用人單位的不負責任。另一方面是社會誠信機制還不健全,政府有關部門、行業組織、新聞媒體對于用人單位不誠信行為缺乏有效監管。媒體往往對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進行評價和監督,但對用人單位的失信行為卻缺乏批評。
四、構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誠信體系的應對措施
1.以提高職業素質為核心,構建并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
學校以就業為導向,使就業指導伴隨大學生活始終,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
(1)組織就業精品課程、滿足多樣化專家化指導需求。為有效解決就業指導資源與畢業生的規模及其需求不相適應等狀況,集中加強就業網站建設,對應就業各個環節,組織了大量就業精品課程和國內外最新就業創業指導成果,及時張掛在學院就業網站上,通知并引導全院學生學習。
(2)以院(系)為單位,不斷完善格式化就業動員會。院系兩級先后召開了就業動員大會,集中開辟了十二個專題講座,各個系還結合行業(專業)特點及其變化趨勢,進行了深層次的專業與行業職業道德教育。
(3)以人為本,開辟個性化服務窗口。開通大學生就業指導博客、在線QQ、在線咨詢,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了周三下午就業咨詢例會制度,通過個體預約提供就業援助。依托心理咨詢室開展系列就業心理輔導講座,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不良心理進行及時疏導。
(4)舉辦素質拓展訓練班。通過聘請專業咨詢公司、人力資源專家、成功就業的校友現身說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形式,加強學生自我了解、團隊協作,職業禮儀、職業責任意識、吃苦耐勞、職業世界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和訓練。
2.構建專業技能考核社會認證體系
各系(部)結合本行業(專業)特點,幫助畢業生分析行業(專業)技術發展趨勢,增強專業敏感度;推行專業關鍵技術行業、企業和社會認證制度,建立核心技術人人過關制度。
3.構建就業直通渠道
分析職場態勢,整合并科學安排學生畢業實習和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供需雙方認知水平,減少招應聘環節,節約招應聘成本,穩定就業創造條件,為解決當前職場普遍存在的違約、跳槽和招聘成本攀升等突出問題提供有效辦法。
4.建立結對助推、困難幫扶制度
對未就業畢業生,一方面由職能部門公開承諾:只要本人向學校提出申請,保證在三個工作日內向畢業生提供至少一次新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將未就業畢業生,分專業的60%落實給職能部門,40%落實給所在系(分院),結對落實推薦就業的任務,并幫助個別有就業實際困難的畢業生實現順利就業。
5.建立畢業生召回制度
在學生畢業實習或簽約試用期內,因教學計劃規定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存在缺陷,或缺乏敬業精神、溝通合作意識等人文素質,而被用人單位辭退或解約的,一經用人單位告知或畢業生提出,即統一由職能部門和所在系(分院)負責召回。由所在系(分院)從實際情況出發,安排并組織學生進行專業技術或人文素質強化訓練,訓練合格后由學校再推薦。同時也接收那些畢業兩年內,自身感到需要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有意回校補課的;因學校所設專業或相關行業國家政策和技術標準等出現重大調整,需要回校接受新知識培訓的畢業生。
6.建立學生違約道歉制度
“學生違約,學校道歉”。明文規定并對外公布,簽約學生單方面違約和毀約的,學校職能部門、所在系(分院)的負責人和班主任,承擔主動向用人單位道歉并提出解決方案的職責。凡因畢業生原因,引發供需雙方勞資糾紛或學生直接違約的,由職能部門會同學生所在系負責人和班主任,在事發知曉后10天內,向用人單位致歉,并主動提供補救和解決方案。
注:本文是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誠信體系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06ZC07 主持人:陳維)。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