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
學報編輯工作的高標準、高強度、隱蔽性、創新性,都要求編輯應該具有成長型心智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積極獲取有利于工作和自我成長的資源和信息,才能擁有頑強的意志去克服職業倦怠等問題,從而走向成功。
一、學報工作對編輯的要求
高校學報是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的學術理論性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媒介,對高校的教學和科研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報編輯是高智力的勞動者,在我國現代文化事業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既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又是艱苦、細致的創造性勞動。編輯人員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出版物質量的高低,編輯人員對于提供有益的精神養料、防止精神污染負有重大的社會責任。”編輯的過程有諸多環節,包括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簽訂合同、加工整理、整體設計、發稿、校樣處理、樣品檢查、出版物宣傳、反饋信息收集等。對于學報等學術期刊而言,其中的選題策劃、組稿、審稿、加工整理等環節又是編輯工作的重點部分,要求學報編輯要把國家政策、法律、法規落實到位,核校工作到位,語言文字糾錯、加工到位,標準、規范執行到位,“三審制”落實到位。
學報編輯是知識與信息含量很高的職業,信息傳播速度快,新的信息環境給學報編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對學報編輯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的學報大多為綜合性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跟蹤各學科發展,捕捉前沿知識信息。
由于社會轉型、網絡革命、學術流變給編輯理念和實踐均帶來巨大沖擊,編輯領域已經面臨背景網絡化、手段現代化、流程高效化、模式屏幕化、管理自動化、知識共享化的局面,需要編輯與作者在設計、印刷、發行等各個工作程序進行協作與配合。
因此,高校學報編輯要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包括無私奉獻的品德、開拓進取的精神、敬業樂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廉正奉公的精神、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茍的作風。現代的編輯人員要具有廣博的學識和專業修養,通曉古今,學兼中西,一專多能,多才多藝,還要不斷地學習和汲取新的知識,以適應現代工作的需要。在能力方面,應具備選擇判斷能力、科研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策劃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現代編輯技能等等。要達到這樣的要求,編輯人員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加強自身修養,這些都要求學報編輯具有成長型心智模式。
二、適合學報編輯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概念是蘇格蘭心理學家克雷克于1943年提出。在認知科學中,這個名詞一方面是指人們的長期記憶中隱含的關于世界的心靈地圖,另一方面也是指日常推理過程中一些短暫的理解。短暫的心智模式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后,會逐漸影響長期根深蒂固的信念。彼得·圣吉對心智模式是這樣分析的:“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們心靈之中,關于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就好像一塊玻璃微妙地扭曲了視野一樣,心智模式也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成長性”是與職業起點相比,個體在戰勝困難、超越自我、創造性地工作,并最終取得相關成果或成就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如信念、勇氣、堅韌、創造性等。
成長型心智模式是處于開放狀態、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認知圖式,它具有能動性、開放性、吸納性和自我糾錯機制,能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個體,往往有崇高的職業信仰、終極價值追求以及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其職業生涯發展絕不是預設的、前定的和封閉的。成長型心智模式遵循的是“自由律”,是選擇性的、永遠敞開的和不斷更新的。
如此來看,學報編輯的工作性質和各項標準都要求編輯應該具有成長型心智模式。學報編輯擁有成長型心智模式,才能積極獲取有利于工作和自我成長的資源和信息,才能擁有頑強的意志去克服職業倦怠等問題,從而走向成功。
三、優化學報編輯心智模式的途徑
心智模式對編輯的所作所為具有巨大影響力,這是因為它能影響我們認知周圍世界,并影響我們如何采取行動。個體所想的往往都是假設而不是真相,我們總是透過心智模式來看這個世界。心智模式的問題不在于對或錯,而在于不了解它是一種簡化了的假設,以及它常隱藏在人們的心中不易被察覺與檢視。
心智模式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決定著人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并使人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然而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它片面地影響人們的行為結果,并不斷強化,必須通過不斷的自我超越進行改進。
學習如何將心智模式攤開,并加以檢視和改善,有助于改變心中對于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優化心智模式”的修煉是把鏡子轉向自己,發掘內心世界深處的秘密,并客觀地審視,努力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學習。筆者認為,學報編輯優化心智模式的途徑主要是:樹立崇高的信仰和終極價值觀、人生觀,堅定成功自我效能信念,向成長型心智模式的思維方式靠攏。
1.樹立崇高的信仰和終極價值觀、人生觀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陳浩元先生在《一位老青年編輯的絮語》中說到:編輯要“做志愿兵,不當‘壯丁”,“做好編輯匠,爭當編輯家、出版商”,“科學地工作,快樂地生活”。這既是一位老編輯對期刊編輯工作的深切體悟,更是學術期刊編輯特別是高校學報編輯修煉心理素質、改善心智模式的鮮活經驗。
高校學報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承擔著宣傳科學理論,把握正確導向,傳播先進文化,鼓舞人民斗志、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神圣使命。對于構建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等院校學報編必須具有崇高的信仰,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政治觀念,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甘于為人作嫁衣地工作,并從這繁重、枯燥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就像舒斯特所說:“編輯不應該只是一個能充實人生的行業,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機會和當代最有創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結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式各樣具影響力的人物,你等于在學習一門愿意付費的終身課程。不同的是,你修課的時候不但可以領薪水,而且還可以在知識和心靈上得到無法衡量的滿足。”學報編輯只有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義,才能在長期的工作中產生不竭的動力,保持昂揚的精神和熱情。
2.堅定成功自我效能信念
堅定成功信念,即在工作過程中確信自己具有取得特定成就的能力。自我效能信念能直接影響個體的選擇行為、動機性努力、韌性和促進性思維、對壓力的耐受性等。自我效能信念強的人,即使遭遇各種困境、挫折或失敗,也不會氣餒,總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化難為易、反敗為勝。
柯蒂斯說:“編輯工作包含了一系列極端復雜的功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對編輯工作的每一項職能都應付自如。”這句話指出了編輯工作的復雜和困難,也充分表明編輯人員知識限制和所面臨的考驗。“編輯學者化”“T型人才論”等論題的提出頗有針對這一死結的意味,但提出口號很容易,如何落實到實踐層面卻令人煞費腦筋。面對編輯工作要求與個體能力的反差,學報編輯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充實、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分析新形勢下編輯工作發生的新變化、遇到的新問題及對編輯的新要求,探討解決目前編輯工作中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在編輯實踐和科研工作中增強和提高個體的職業勝任力和職業韌性,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編輯。
欲使出版物有益于社會和大眾,編輯當是志高者、心潔者、品端者、行正者。學報編輯只有堅定必勝的信念,才能面對紛繁變遷的世界沉心做學報。惟有如此虔誠的敬業精神,才能具備超常的勇氣、魄力與耐力,極強的承受能力,并取得最后的勝利。
3.向成長型心智模式的思維方式靠攏
具備了完善心智模式的意識是不夠的,付諸行動是更重要的步驟。心智模式具有個體差異性,完善和優化也不能千篇一律,從個人心智模式的特點出發,尋找有針對性的學習方式。《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利用司馬懿的心智模式,設計出了空城計,同樣一座空城,兩種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就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所以只有在行動中勇于反思,才能洞悉自己的心智模式。
優化和完善心智模式,需要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有以開放的胸懷對待他人和外部環境,才能做到反觀自己,不把現實的問題純粹地歸咎于他人,也才能做到既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開放的態度容納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并通過不斷學習和交流,使自己的心智模式漸入佳境。成長型的心智模式主要運用創造性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強調思維的奇異、多變,如逆向、跳躍、發散、辯證,能從不同的角度、基點和時空思考職業發展問題,核心是思維的探索性、創新性和發散性。
從學報工作來講,學報編輯既是學報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又是知識創新和運作的主體。因為知識創新的重要環節是學術,而能夠承擔知識創新所需要的學術交流任務,學報編輯工作就必須整體創新,創新包括編輯理念創新、選題策劃創新、編輯加工創新、編輯手段創新、編輯管理創新等。
創新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出發點,作為學報編輯應該辛勤耕耘,淡泊名利,但不能安于現狀;應該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但不能墨守成規。只有獨立思考問題思維才能活躍,不做思想上的懶漢,不受習慣勢力的束縛,有創新的追求,有創造的意識,才能在靈感火花的點燃下,隨時激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烈焰,產生創造性的編輯成果。
心智模式的優化和改善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心智模式的形成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和反復認知的,不易在短時間之內馬上予以改變。因而,切不急于求成,需講究方法,并利用機會多次強化。
(作者單位: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