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彬 王曉云
摘要服務型政府就是以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要為導向的政府,在我國就是“執政為民”的政府,這與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本文從社會主義國家服務型政府產生的理論淵源入手。指出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從多角度深入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構建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管制型政府;服務:構建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指出,領導就是服務。服務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服務。就現代政府管理而言,政府存在的基礎就是為民服務,政府只有通過提供充足優質的公共服務,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合法性。因此把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宗旨,這不僅是一種服務型的政府治理理念,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縱觀20世紀我國政府機構的改革.未取得根本成功的原因,就是政府角色依然定位于管理者的位置,而非服務者的角色。
一、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礎
新中國建立之初政府便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但在傳統的體制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有些政府部門和人員甚至于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為民服務的最終任務。”為什么長期以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停留在了理論形態?服務型政府建設本應走在前列的中國,緣何在行動上落后了?理論與現實的反差,使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
現在,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代表制”思想的最好繼承和發展。既然要做人民群眾的代表,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當然就要樹立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的思想,把政府建立在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之上。
二、建設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實踐
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之后,廣東、海口、浙江、江蘇、上海、重慶、吉林等地方政府紛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施政目標。這一階段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1、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績
主要有以下方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服務型政府角色逐步確立: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政府服務意識明顯增強;推行公共部門服務承諾制度,政府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2、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有: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較為薄弱;政府服務體制亟待創新;精干、高效的服務型干部隊伍尚未建立;政府服務效率有待提高。
三、我國服務型政府的構建
建立新型政府必須在充分借鑒國外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具體情況,走出一個有中國特點的服務型政府模式。
1、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從前文的論述可以看出,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薄弱,仍是制約我國服務型政府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目前應以以下三方面為著力點:(1)是強化政府就業公共服務職能,切實解決就業壓力突出的問題;(2)是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力度,切實解決公共服務的城鄉失衡問題;(3)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公共衛生體制薄弱的問題。
2、完善服務制度.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制
為了實現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需要徹底從人治政治的軌道轉變到憲政即法治的軌道上來,使公民的權利得到憲法和法律的切實保障,使政府的權力時時處于憲法和法律的約束之下,為此必須建立違憲的審查制度和機構以及與此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
3、實施文化戰略,塑造新型服務文化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靈魂。“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公共部門的效率和效能,必須對公共行政的‘文化進行根本的變革”。“但就文化而言,并非領導者希望改變就會馬上改變的。有時,文化還會僵化而成為組織的阻力,文化的變遷往往十分緩慢。”因此必須實施文化戰略。
4、厲行績效考核,提高服務品質
服務型政府是外部取向的,強調工作的實際結果,預算和績效并重,注重產出和績效評估。服務評估不再是層級考核。考評一個干部,看政績更要看民意,看文憑更要看能力,看年齡更要看素質,看領導更要看周圍。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在民主的基礎上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和輿論監督的力度,把社會對政府的評價作為衡量政府績效的主要標準。”
5、加快對社會力量的培育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有發育健全的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發育不僅有利于延伸政府的服務,還有利于維護公民的社會權利。發育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特別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徑。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減少政府規制范圍,也有利于減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