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雙雙 曾賽君
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十分強調讀書要存疑、發問,認為“疑,思之始,學之端。”在西方,蘇格拉底提倡“產婆術”,以譏諷為起點,就對方的發言不斷提出問題,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以解決問題。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由此可見,好的問題和好的提問策略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實踐發現,很多老師知道有效問題的重要性。但是對有效問題的內涵比較模糊。本文就有效問題的內涵,以及有效的提問策略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有效問題的內涵
什么問題算是有效的問題?可以從學習者、老師、問題本身三個角度進行闡釋。從學習者來看,有效問題能調動他們積極回答并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具有可接受性、障礙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指問題是有意義的,能為學生理解的;障礙性指問題需要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解決,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探究性指問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激發學生深層次探究,并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確立一定的價值取向。從教師的角度看,有效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也就是說老師對所選問題在嘗試引導環節中能對學生的活動圍繞著教學中心加以適當的控制和誘導,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從問題內部結構來看,問題要具有可生性、開放性。可生性指所選取的問題能產生新的問題或促進新知識生長,或使問題遷移。開放性指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問題能引發學生多角度的思考,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問題的這三個方面是緊密相連的,即有效問題要具有可生性、開放性,不僅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而且能保障教師的教學有效進行。
二、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迅速集中注意力,進行創造性思維。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靈活機智,多角度,多方位的提高自己的提問策略。
(一)精煉提問內容,明確提問目的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已經認識到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但往往又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課堂提問越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事實上,提問只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手段,課堂提問不在于問題的數量,而在于提問的有效性。老師不能為了提問而問。如:“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大家想不想聽?”……針對這樣的問題老師期望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但是如果有學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老師是不是就會改變教學策略,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老師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像這類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表明目的,如:“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些有關花的知識,大家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花?”這個問題目的明確,語言精煉,表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了解花的構成,生活習性,進而引導學生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等。教師若能對一些習以為常的問題做到精益求精,層層遞進,負有邏輯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那么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拓展思維。如:老師在講《祝福》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直接提問:“《祝福》講的是一個婦女被封建禮教吃掉的故事,為什么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作者卻用‘祝福這樣吉祥的詞匯做題目?”直接點明主題,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更有側重點。
(二)轉變提問者:學生自問
學生自問就是讓他們基于自身的知識,體驗,經驗,理解提出問題,進而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美國的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肯尼迪.H.胡佛也說:“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要鼓勵學生提問。”遺憾的是,在很多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自問意識。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觀念,創造寬松自由、生動活潑的情境,給予學生足夠的話語權,讓學生依據自身的經驗,體驗、知識、理解提出問題,通過小組活動或者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形式展開對問題的探究。這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自學習慣,增強自學能力。在學生自問的這個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要對學生的問題和答案進行積極評價,明確觀點,提高學生思維。同時要靈活處置意外情況,如果學生的問題不準確或者答案錯誤,要能從學生錯誤的信息中提出一些針對性強的問題,變被動為主動。辯證提問的實質,是使問題更富啟發性,恰當應用使課堂生輝。
(三)轉變提問方式:變直問為曲問;變舊問為新問
相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提問策略,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最簡單的就是直問變曲問,舊問變新問。直問也就是問直接的問題,有時候也稱其為封閉型的問題,即一個將答案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對于這類的問題學習者只需要回憶某些知識點就可以了,一般來說直問適合一些復雜的問題。曲問就是讓學生的思維拐幾個彎,從問題的其他方面尋找問題的切入點,再使問題環環相扣,直到學生找到答案。舊問變新問就是轉變提問的角度,采用新的提問方式,如:老師在第一節課為了導入新課采用了直接提問的方式,在第二節課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可以使用假設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讓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學生的難題!舊問變新問和直問變曲問有異曲同工之效,都是為了增強問題的新鮮感,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如:在學習某位著名作家作品時,可以先給學生一些和這位作家同時期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讓學生選擇,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位作家的寫作風格,進而學習文章的內容,學生就能在這個學習過程當中,不僅學到了這位作家的作品,還能學到其他作家的寫作風格,進而能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轉換提問的角度,假設那位作家生活在另一個時代,他會有什么樣的經歷、體驗,又會寫出什么的作品了?當然這些問題都不能脫離兒童好奇、好強的心理特點,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兒童特點,從教材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熱點,使內容和學生的經驗、體驗聯系起來,構建提問的順序,使提問的過程新穎,使學生喜聞樂答,產生學習的需要,促進課堂的互動和生成。
綜上所述,老師要進行有效提問,使學生能從提問中得到啟發,同時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當然不同的課堂有不同的提問策略,不同的提問又有不同的教學效果。總之,我們的教師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創造。使學生真正成為自我意義建構的主體,體會到共同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