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琰
摘要:導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導課藝術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引發聯想、激起探究欲望,為一節課的成功奠定基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導課藝術是現代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關鍵詞:導課;藝術性;方法
導課又稱“開講”“開課”,是教師通過預先設計導言,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藝術地將學生引入教學內容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收斂課前各種思想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轉移到特定的教學內容上,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做好心理準備。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旦開好頭,接下來新課內容就會行云流水般順暢自如。良好的導課藝術猶如一位優秀的指揮家,引導著學生的思維航向;如同一座橋梁,聯系著故知與新知。良好的導課藝術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引發聯想、激起探究欲望,為一節課的成功奠定基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良好的導課藝術是現代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導課的藝術功能
導課藝術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新課伊始,教師利用預先設計好的導言,給學生較強的、新穎的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做好心理準備。這一功能在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五步教學法”中被稱為“預備”,在美國教育家杜威的“五階段教育法”中被稱為“提供情況”。其目的是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
導課藝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巧妙地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人人都有好奇心,青少年好奇心更強,教師通過巧妙的導課,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能激發他們的求知興趣。這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基本動力,也是這節課成功的重要保證。
導課藝術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富有創意、新穎的導課方式,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思維迅速定向,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索新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導課藝術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目的性越強,教學效果越好,導課正是在激發學生興趣、啟迪思維的基礎上,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使學生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導課藝術有助于故知與新知緊密銜接。知識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特點,由于課堂教學在時間上是分散的,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階段性。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導課藝術,層層鋪墊,巧妙銜接,引導學生拾級而上,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這種鋪墊與銜接在整個教學安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協調、統一。
二、導課的形式和方法
導課藝術的具體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良好的導課藝術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既要考慮所教課程的特點、教學任務及內容的需要,又要顧及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識基礎,并采取靈活多樣的導課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高爾基在談到創作體會時說:“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導課也是如此,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嘗試以下幾種導課方法。
直敘導課法。這是教學中最常用、最簡單也最容易掌握的導課方法。上課伊始,教師就直奔主題,直接說明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要求、重點及難點等,點明這節課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這種導課方式開門見山,不走彎路,效率較高,適合內容獨立性較強章節的導課。
溫故拓新導課法。教師通過復習、總結上一次或上一階段的舊知識,以此為鋪墊,建立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是“溫故知新”的過渡式導課方式。這種導課方式是以舊知識為基礎,通過銜接點,引出新的知識,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是教師課堂教學常用的導課方式之一。教師使用這種導課方法關鍵是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切不可顛倒主次、喧賓奪主。一旦成了純粹的復習課,就是一種失敗。
演練導課法。演練導課是教師有選擇性地展示掛圖、實物、標本、模型,或做一些啟發性強的實驗、練習等,使知識直觀形象地進入學生頭腦,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其直觀性較強,容易調動課堂教學氣氛,有助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電子技術》中的放大電路“飽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概念及原因時,學生感到抽象、乏味,使用示波觀測波形演示作導課,學生能夠直觀通過顯示屏觀察到失真波形的形狀,激發起對失真的原因產生求知欲,從而引入新知識內容的講解。教師使用演練導課,必須注意直觀演示與語言講解相結合,并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演練活動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設疑導課法。實踐表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教師在講解新知識之前,先設置一個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或懸念,然后引導學生去回答,在問題或懸念中巧妙地將學生引導到學習新知識、新內容上來。
比喻導課法。比喻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在講授新知識前,以日常生活中某一現象為類比,引入啟發。如在講《通信原理》中信號“調制與解調”概念時,筆者是這樣引入新課的:“今天我讓大家徒步去非洲,大家愿意嗎?相信大家一定不愿意。如果讓大家乘坐飛機呢?當然會很方便到達非洲;但到達目的地后,是不是我們要從飛機上下來?信號的發送也是這樣,調制信號不能遠距離傳送,怎么辦呢?我們也找一個運載工具,將其搭載在運載工具上發送,待到達目的地后再將其卸下來。”講到這里,便引出新內容:把調制信號搭載在載波信號上,如同人坐上飛機,這個過程稱為“調制”。將調制信號從載波信號中取出來,如同人從飛機上下來一樣,這個過程稱為“解調”。通過類比,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使死板呆滯的教學內容變活。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比喻或類比導課,一定要找準類比點。
多媒體動態導課法。就是教師將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載體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進行多樣化刺激和誘導,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從而將學生注意力引導到新知識上來。如教師在講“用電安全知識”這一部分內容時,首先應用多媒體課件設置一個商場購物情景,一名電工正在進行高壓線路檢修工作,由于線路錯接,突然電器打火冒煙,引燃周圍物品,引發一場火災。在播放“火災現場”時,教師綜合運用圖像、聲、光及色彩等,讓學生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火災現場,從而深刻體會到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引出本節新知識。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要注意把握好時間,做到適可而止,切不可喧賓奪主,否則,就是一種失敗的導課。
三、導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正如精彩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劇本、演員和導演一樣,導課也是如此,需要各個環節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課前導課內容設計要有針對性。導課的內容設計是導課成功的關鍵。一方面,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需要去設計導課形式,斟酌導課內容;另一方面,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和知識層次等特點。二是導課形式要新穎、多樣化。導課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新知識。導課的新穎性和多樣性,能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新異刺激,強化學生的感知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導課要簡潔、準確。導課是新課的起始階段,運用簡潔、準確、自然、流暢的導詞,縮短師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學情境中,為新課的成功奠定基礎。四是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處。導課是新課的前奏,不是課堂的主體,要掌握好內容和時間,適時、適度即可,切不可顛倒主次,喧賓奪主,一般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關鍵在于教師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素養,準確把握一節課的主題內容,并具有創新意識和藝術想象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組織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光霞等.增強課堂教學藝術性的實踐探索[J].電子技術學院學報,2008,(4).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