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言
國際金融危機來得并不偶然,其始作俑者就是過去30多年以來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等意識形態主導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統稱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曾為應付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滯脹問題而崛起,在美英等發達國家日漸興盛。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它嬗變為國際壟斷資本的經濟范式、政治綱領和文化宣言,被當作實現社會繁榮富裕的濟世良方而強力推銷,實際上對世界各國發展的戕害則越來越大。這場金融危機,就是其嚴重危害的總爆發。
■全面私有化是新自由主義的前提和基礎
為私有制辯護,是新自由主義的邏輯起點。他們堅持認為,私有制經濟自古就有,也將永恒存在。它最大的“好處”是為所有人的自由提供最重要的保證。每個人及每個家庭所追求的自由,最重要的是經濟自由。企業私有則是實現個人自由、經濟自由和提高經濟效率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公有財產必須取消,一切財產應該屬于私人。公共服務應該普遍私有化,公共和社會開支應該減少。
在新自由主義那里,個人主義是全面私有化的理論基石。他們不僅秉承市場經濟下所有人都是“理性人”的假定,又越來越強化人們的占有欲望,甚至把獲取最大限度的物質享受當成了人活著的全部意義和最高目標。
在新自由主義旗幟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許多國家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或非國有化。
私有化進程中,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陷入持續衰退的深淵,以至再掀國有化浪潮。私有化激發所謂“社會創造力”的同時,也釋放了個人趨逐最大利益化“合理”訴求。引發當前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業“精英”不斷進行欺詐式的金融創新,為牟取暴利而到處嫁禍債務風險。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對經濟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但不能絕對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經濟聯系越緊密,越需要合作,越需要“集體主義”。新自由主義全面私有化的主張違背了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必使社會發展走向倒退。
■完全市場化是新自由主義的重要內容
新自由主義把亞當·斯密的市場機制理論推向極端,認為只要按自由市場機制辦事,一切社會經濟問題和個人自由問題都可有序地迎刃而解。國家不應干預市場,只應關注貨幣的供應量。政府的基本作用是充當市場的“裁判員”,職能必須最小化。
新自由主義者將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市場關系看作是無限的,認為一切阻礙它擴張的外部障礙都是暫時性的,都將被克服。他們沒有看到,就經濟本身說,市場也不是全能的。盡管市場能夠實現資源有效且合理配置,但也會造成極大浪費。況且,當代世界各國發展的目標已不僅是經濟增長,還要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促進收入均等化等等。而市場機制主要為單一的經濟效率目標服務,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往往難以統一的目標需要。唯有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才能最大限度地爭取多重目標的協調實現。現代經濟越發展,宏觀調控越重要。
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畢竟不能等同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然而,這些主張卻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近20年來,正是在那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社會消費能力下降,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04年全球60億人口中,10億人掌握全球GDP的80%。30年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最終給這個世界增加了兩億窮人。殘酷的現實促使各國不斷覺醒,注重社會福利導向的政黨在很多國家重新掌權。現代經濟發展中,宏觀調控是調控經濟均衡有序發展,更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金融危機中不得不重拾宏觀調控工具被迫救市,放棄、背叛了新自由主義,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最大程度自由化是新自由主義的核心主張
最大程度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即所謂的“華盛頓共識”。
最大程度自由化的要害,是維護美國主導下的自由經濟,反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自由化無異于是要自己完全敞開國門,任憑發達國家的過剩產品搶占自己的市場。全面開放金融業,更為國際投機資本隨意進出,攻擊本國貨幣提供可乘之機。
20世紀80年代起,大部分西方國家把自由化作為經濟政策戰略工具,進而有目的地把這些工具推崇為國家意識形態。在輸出所謂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和“消滅貧困”的糖衣下,通過貿易制裁或其他高壓手段,弱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美國積極打造“美元強勢”,把開放國家卷入國際資本大循環以滿足自己的“超消費”。華爾街由此坐享其利,獲取壟斷收益。
最大程度自由化帶來更多的不是自由,而是災難。這場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自由化和虛擬化的集中反映,其直接導火索就是美國金融市場失去了必要管制,任由金融衍生品愈來愈多、形式愈來愈復雜,促使金融體系招致破產。
新自由主義倡導的絕對自由化,不過是發達國家以欺騙手段千方百計撈取利益的一塊遮羞布,玩得不好也會自焚。
■新自由主義在中國遭到重創
20世紀9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給我國改革開放繪制了一條路線圖。他“誠意”地建議,中國需要一個市場經濟;中國需要一個自由化的市場經濟;中國需要一個私有化的自由的市場經濟;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全面私有化。顯然,他的這種設計不符合中國國情,他的“善意”我們也無法照單全收。
我們始終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走中國自己的路。
我國的經濟制度,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不同于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更有別于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黨的十七大強調,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這進一步表明,我們既運用“看不見的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運用“看得見的手”,重視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保證經濟平穩、健康、快速發展,堅決抵制新自由主義完全市場化、反對國家干預的觀點。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至今持續、較快、健康發展的勢頭不減,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可以經過改革和自我完善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好的奇跡。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人民對自己所走的這條道路更加充滿信心。
我國經濟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需要學習借鑒包括新自由主義在內的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市場機制運行的一般原則和理論,但新自由主義的核心主張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規律,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
■新自由主義市場漸失、神話破滅,是歷史的必然
新自由主義越來越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近幾十年來,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生產力和物質財富,文明進步程度遠遠超過了先前的所有時期。不能否認,新自由主義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但是更要清醒,它的核心思想既無新意也不科學,排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主張,極大地抑制了市場經濟合理配置資源和增進社會福利的潛力。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發展中國家因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而獲得了發展機會,卻付出了扭曲了經濟結構、把國民創造的大部分財富讓渡給國際壟斷資本的代價,削弱了發展動力。
新自由主義進一步加深了階級、國家和民族矛盾。新自由主義主導下,各國內部民眾收入和財產的不平等狀況明顯加劇。特別是在美國,其程度已創造了歷史新高。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幾乎所有增長的成果都化作了利潤,而沒有化作工資”,階級矛盾日漸加深。伴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國際經濟、政治交往摩擦不斷、沖突升級,國家間、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難以逆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局勢更加動蕩和復雜,甚至引起許多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社會暴亂。新自由主義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性質,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質疑、批判和反思,其中不乏西方國家有正義感的學者,激起了廣大民眾的反抗浪潮以及各國政府對政策的檢視與調整。
新自由主義催發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腐朽性和虛偽性。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當今美國資本主義順利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不僅個人靠借貸超前消費,整個國家也靠舉債過活。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和現實主義已成其主流社會價值觀念,寄生性和腐朽性暴露無遺。新自由主義為使國際壟斷資本增殖永遠最大化,又使其腐朽價值觀顯得更加“合理”與普適,煞費苦心、不遺余力地推行世界經濟全球化,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名實不符的“普世價值”,開發無以計量的全球市場和人力,同化千差萬別的國家和文化,打造人們毫無差別的思想觀念、追求欲望甚至消費習慣。它已不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學說,而是政治、是制度、是意識形態,是一種顛覆和滲透。它的自由擴張,是改變別國制度、讓世界成為美國的附庸,必然遭到覺醒國家和民族全方位的抵制。
作為資本主義病榻旁的醫生,新自由主義倡導的是一種不穩定、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只能將人類社會引入歧途。伴隨這場金融危機的到來,它的好日將盡。打破舊秩序,建設新世界,是全世界人民充滿希望的共同使命,必須同新自由主義道別。我們堅信,世人終將走到一起,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原文刊登于6月9日《光明日報》第十版,本文有刪節。)
環球時報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