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明

國內七八家乘用車企業的負責人告訴我,他們在3月份依舊賣得不錯,同比和環比都保持正增長。
在為大好形勢欣喜的同時,他們也產生了這樣的疑惑:在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基本平穩、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車市靠什么從春節一直火到3月份?這其中政策發揮的刺激作用又有多大?對此,我已經有了更深入、準確的判斷。
事情還得從春節后說起。當時我曾提出,春節車市之所以火爆,超出了很多廠家的預期,除了節日本身的因素外,還有以下兩個因素共同疊加作用:一是燃油稅、購置稅等政策的刺激作用;二是購置稅帶來的等待購買力的集中釋放。但至于這兩種因素孰輕孰重,當時很難下結論。
但是在3月份,國內車市不僅失去了節日氛圍的作用,而且我認為等待購買力的釋放也已經結束了。
之所以這么說,源自我曾做過的等待因素模型。這個模型的結論說明,等待購買力釋放的時間長短,與消費者等待政策出臺的時間長短成正比。也就是說,消費者等的時間越長,對應的購買力釋放時間也就越長。
值得注意的是,購置稅政策從去年12月出現傳聞,到今年1月中旬正式出臺,消費者只為此等待了一個多月。我認為它積累下的等待購買力,在3月上旬之前肯定會全部釋放完,不會影響到3月中下旬的車市銷量。
那3月份的車市因何這么火爆呢?我想肯定是燃油稅、購置稅等政策拉動的。
這些政策對消費者購車需求的刺激作用是很明顯的,尤其對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級市場作用更大。在購車環節上,1.6L及以下排量車型的購置稅減半征收,為消費者節約了近四五千元的花費;在保有環節,取消每年1320元養路費,降低汽油價格及取消部分二級公路收費,也進一步降低了車輛的使用成本。
近期國內車市出現的一些新變化,恰恰也印證了上述判斷。
從地域上看,3月份的火爆車市,不是由傳統沿海省份的回暖引發的,而是得益于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快速增長。從行政區域上看,縣級及以下行政區域的汽車銷量大增,正是汽車千人保有量低于20輛、蘊含巨大增長潛力的區域市場,在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雙重刺激下,釋放出了不可小視的新車銷量。我相信隨著“汽車下鄉”政策的落實,這些地區的銷量增速和對車市的拉動作用會進一步放大。
由此可見,3月車市之所以能夠延續火爆,已經不是幾個因素疊加或者是等待因素釋放所來帶的,而是一系列刺激政策拉動的,是可以持續下去的。我預計,至少在兩三個月的短期時間內,國內車市的這種大好銷售形勢是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