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俠
[摘要]清代是中國古代虛詞研究的鼎盛時期,整個虛詞研究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本文通過對《虛字說》、《助字辨略》、《經傳釋詞》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清代虛詞研究專著加以比較,透視了清代學者的虛詞觀。研究發現,清代學者對于虛詞的概念、分類,實詞虛化,虛詞語法功能等問題的研究,都已趨向于系統化、科學化,為后世的虛詞研究作了充分的醞釀和準備。
[關鍵詞]虛詞;清代;界定;分類;實詞虛化;語法功能
[中圖分類號]H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124-02
清代是中國古代虛詞研究的鼎盛和高峰時期,其主要標志是:“專著蜂起,名家輩出”。除大量散論外,清代出版了許多著名的虛詞專著,據趙振鐸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記錄,有劉淇的《助字辨略》,袁仁林的《虛字說》,盧以緯原著、陳雷補義、魏維新同訂的《助語辭補義》,魏維新增補、陳雷緝注的《助語辭補》,王鳴昌原論、魏維新摘訂的《助語辭補義附錄》、張文炳的《虛字注釋備考》、王引之的《經傳釋詞》、孫經世的《經傳釋詞補、再補》,勞敦章的《虛字方言》,潘維城的《虛字韻藪》,謝鼎卿的《虛字闡義》,丁守存的《四書虛字講義》,吳昌營的《經詞衍釋》,徐超的《虛字會通初編》,伍兆鰲的《虛字淺解》,張世準的《虛字解》,鄒麗中的《虛字賦》,唐彪的《虛字訣》,高承治的《虛字征實》,黃通的《增廣虛字集注》,周善培的《言文一貫虛字使用法》,施崇恩的《繪圖速通虛字法》,俞褪的《古書疑義舉例》等,其中數袁仁林的《虛字說》、劉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經傳釋詞》影響最大。下面就通過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傳釋詞》為代表的清代虛詞研究來透視清代學者的虛詞觀。
一、關于虛詞的界定
虛實相對而言。有了虛實之分。虛詞研究才能專門化、個性化。關于這一點,漢人已有朦朧的認識,而“語助”、“嘆辭”、“語詞”說正是這種虛實觀的折射。到了宋代,虛實說才漸趨明朗,宋人不僅明確提出“實字”、“虛字”說,而且還注意到了“半虛半實”的現象。元明兩代還涉及到了“實字虛用”、“虛字實用”的情況。但就理論而言,直到清人才給虛詞以明確的界說。
袁仁林《虛字說》首次給虛詞以較為明確的界說:“虛字者,語言襯貼,所謂語辭也”、“故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袁氏分別從句中地位、表義作用方面對虛詞的內涵作了一定的揭示,認為虛詞在句中起襯貼作用,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劉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認為“構文之道,不外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虛字其性情也。”“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輕異情,虛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發曬于杜溫夫者耶,且夫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可見,劉氏認為虛詞是表達性情語氣方面的關鍵,巧妙運用虛詞可以充分表達作者之神情,以免造成“一字之失”(句子蹉跎)和“一句之誤”(篇章梗塞)。
王引之在《經傳釋詞·自序》中指出:“語詞之釋,肇于爾雅,自漢以來,說經者宗尚雅訓,凡實義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語詞之例,則略而不究,或即以實義釋之,遂使其文扦格而意亦不明。”在《經義述聞,語詞誤解以實義》中指出:“經典之文,字各有義,而字之為語詞者,則無義之可臺,但以足句耳。”由此可知,王氏以“以義”、“無義”為標準。把漢語的詞分為“實義所在”之詞與“語詞”兩大類。而且還認識到虛詞的“足句”作用,抓住了虛詞作為語法手段的本質特征。
綜上,清代學者對虛詞定義雖然著眼點不同,但大都認識到虛詞沒有實在詞匯意義,在句中只起襯貼作用,表示實字之間各種關系或種種意義,這已十分接近現代語法學對虛詞的定義。
二、關于虛詞的分類
在清以前的虛詞研究中,沒有對虛詞作出分類,只是在對個別虛詞的訓解中流露出下位切分的思想。到了清代,學者們試圖通過對虛詞的全面劃分來構建一種體系。
袁仁林的《虛字說》,沒有有意識地對虛詞作出分類,但在它的訓釋術語中多出現的“辭”,與現代虛詞次范疇分類術語有明顯的對應關系,包括現代語法學書中所講的語氣詞、副詞、連詞等。如:“疑辭”的“蓋豈詛”相當于現在所謂的語氣副詞,“轉語辭”的“然”相當于現在所謂的轉折連詞,“語已辭”的“夫”相當于現在所謂的句末語氣詞。
相對于《虛字說》中對虛詞的分類而言,《助字辨略》的分類則更加細密,而且在漢語語法史上第一次對虛詞作出了系統分類。劉淇在《自序》中說虛詞“其類凡三十”,“曰重言、曰省文、曰助語、曰斷辭、曰疑辭、曰詠嘆辭、曰急辭、曰緩辭、曰發語辭、曰語已辭、曰設辭、曰別異之辭、曰斷事之辭、曰或然之辭、曰原起之辭、曰終競之辭、曰頓挫之辭、曰承上、曰轉下、曰語辭、曰通用、曰專辭、曰僅辭、曰嘆辭、曰幾辭、曰極辭、曰總括之辭、曰方言、曰倒文、曰實字虛用。”但其中的“省文”“倒文”指句式,“重言”指虛詞連用,“方言”“通用”更非虛詞類別,而且其余的分類并未貫徹于正文解釋之中。通觀全書,關于虛詞分類術語還有很多。全文頻繁使用的“修飾語十辭”的術語就顯得復雜紛呈。劉淇對虛詞的分類略顯繁瑣,但他首次開創的虛詞分類體系是值得肯定的。
王引之的《經傳釋詞》,較之以前虛詞專著的虛詞分類更加精密,包括連詞、介詞、語氣詞、嘆詞的用法都分出來了。其中除去借用前人的虛詞分類術語外,有一百二十多處的分類及術語是《經傳釋詞》首次分立出來的,對其進行歸納分析,可以發現,它將漢語虛詞條分縷析地分了四十類。
綜上,清人對虛詞的分類承繼并創造了一大批虛詞研究術語,但尚未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科學的虛詞術語體系,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適當而又普遍的分類標準。盡管如此,清人對虛詞分類所作的嘗試,體現了漢語的民族傳統特色,為后人繼續探究虛詞的分類問題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成份。
三、對實詞虛化的認識
清代學者對實詞虛化的認識總結了前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對虛詞的定義和具體解釋上都反映了清人進一步的見解。如:
袁仁林《虛字說》:“蓋字之氣,從上愕彎窿而出,高據苫蔽,有伐侗梗概意,故凡推原而粗約者用之,猶云“大概”也……凡器有底有蓋,蓋嘗籠罩于上,勢足包括其余,今以實字虛用,亦含斯意”。這里袁氏的分析使人們明確了虛詞“蓋”和實詞“蓋”之間引申虛化的關系。《說文解字》“蓋,苫也”,段注“引申為發端語詞”,可見袁氏的分析是正確的。
《助字辨略》中也區分了實詞與虛用的現象。如;實:此實字,猶云果也。果:木實也,故實得為果然之辭。坐:坐字,猶云定也。坐是不動之義。故得為定也。漫:水淫衍也。唐人詩多用為語助,取其因任放浪。無所拘檢,如水之漫。職:專辭也,專務職業,無有二志,故又可轉為唯獨之辭。
《經傳釋詞》中也指出了有些虛詞是實詞意義引申或詞
性轉化而來。如:終:家大人曰:終,詞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傳注》曰:“終,猶己也”。已止之已日終·因而己然之己亦日終。《詩·終風》曰:“終風且暴”,毛《傳》曰:“終日風為終風”,《韓詩》曰:“終風,西風也”,此皆緣詞生訓,非經文本義。終,猶既也,言既風且暴也。
在這里,“終”的本義在《說文解字》中為“絿之絲也”,段注為之作了詳細解釋,“終”的本義后來廢,而“冬”的本義為四時之盡的季節,引申為“極”“竟”“窮”,這個引申義后來被“終”字所奪,成為“終”的常用義。毛傳、鄭箋皆以常義釋“終”,故不得詩之本義,只有王念孫釋“終”為“既”,是由極、竟、窮義虛化為己然、既了,王引之在《經傳釋詞》中對此作了深入探討,從而有力證明“終”義為“既”,令人信服。在這條中。認識到“終”由“己止之己”虛化為“己然之已”是起關鍵作用的。
綜上,語詞的實義虛化是漢語虛詞形成體系的主要途徑,而這種虛化又每每“藕斷絲連”,虛義和原來的實義常有映照相契之處,所以,清人對虛詞的詮釋采用的“溯源”方法,顯示出對漢語虛詞這一語法現象的深刻理解和獨到把握。
四、對虛詞語法功能的認識
漢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語言,西洋語用詞的內部形態表示語法意義,漢語用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因此,漢語的虛詞和語法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清代學者在虛詞專著中就揭示了虛詞在構詞、構句方面的語法功能。如《助字辨略》中,對虛字用法的解釋,涉及到許多語法問題,如“以”字:
《左傳·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杜注云:“不共魯貢,以魯故也”。愚按:“魯故之以,猶言以魯之故,倒文也”。這里,劉氏講的是“以”字前置賓語的問題。
同樣,在《經傳釋詞》中由虛字的訓釋也多涉及到句式的分析,如:
與,猶為也(此為字讀平聲),《西周策》:“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于周矣”,言秦為天下所疲也……《秦策》:“吳王夫差棲于會稽,勝齊于艾陵,遂與句踐禽,死于干隧”言為句踐所禽也。這里,王氏也用“為…所”格式分析被動句式。
又如:
云,猶是也。《詩·正月》:“有皇上帝,伊誰云憎”言伊誰是憎也。《何人斯》日:“伊誰云從,維暴之云”言伊誰是從也,這里,王氏指出云(是)有構成賓語前置的語法功能。
綜上,清代學者在研究虛詞時,雖然沒有提出系統的語法理論,但已由虛詞的作用分析進而涉及到對句法結構和句式的分析,這表明,他們對虛詞的研究已趨向系統化,語法思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他們所講的語法也往往比后來專門講語法更有針對性、實用性。
總之,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傳釋詞》為代表的清代虛詞研究不僅集前代之大成,同時也為后世研究的不斷深化作了充分的醞釀和準備。透視清代學者的虛詞觀,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新起點上,展望古漢語虛詞研究的前景,有下列幾個方面似乎是應該注意的。
(1)批判地繼承傳統虛詞研究的成果。我們既不能否認古人在虛詞研究上的成就,也不能盲目推崇古人的研究。
(2)加強虛詞的語法理論建設。從漢民族古代語言學研究的總體來看,重視實用,忽略理論研究是其基本特點。清代的虛詞研究提示我們:虛詞研究的理論體系有待于創建和完善,如虛詞的性質、類和次類的劃分、虛詞意義系統的整理等,都需要在借鑒以往虛詞研究的經驗之上作系統的總結和概括。
(3)古代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應該協調照應,明其源流,古今研究相得益彰。虛詞發展的歷史是語法史的重要內容。目前的漢語語法研究主要分成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而近代漢語虛詞研究不足,這些都需要將來的虛詞研究者加倍努力來完成。
責任編輯: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