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業平
摘要:“參與型”課型是“十五”期間黑龍江省高校課型教改重大課題,是六課型教學模式之一,在省內高校進行推廣研究實驗,受到普遍認可。“參與型”課型的核心是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形成師生互動,強調學與用相結合。這是現代課堂教學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也是響應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 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 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
關鍵詞:英語;課堂;參與型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對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與型課型在英語課堂上的深入研究與實踐, 就是在當前英語教學深刻變革背景下所進行的有益嘗試。英語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而英語課堂教學又是一種多層次、多功能、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活動,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參與型”課堂教學是新型的課堂教學,它通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充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課堂氣氛, 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是英語教師應該考慮也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因此,下面將談談作者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運用參與型課型的過程中產生的幾點體會。
1 努力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是索然無味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是真、善、美和諧統一的過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參與,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情理交融、心靈交匯、充滿“人性”的精神環境。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能喚醒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需要,使之產生強烈的參與體驗的欲望, 并積極進入狀態,從而全身心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的興趣、選擇會受到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人態度、語氣等影響,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積極創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才會尊重你,喜歡你講課,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做好自我定位。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關系。在與學生探討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出現武斷,蔑視的語氣或者態度。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現過激行為,甚者會出現師生關系緊張局面。同時也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如:不久前,在課堂上,我在講授語言點時,一個學生把語法弄混,并且大聲的質疑我,表情上面帶不屑。我當時并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得給他講解。當他意識到是自己失誤時,他慚愧的滿臉通紅,而其他同學對他也稍有微詞。這時,我及時的對他的提問和不解加以肯定。并希望大家多多提問。這是我樂于見到的。再后來的課堂上氛圍就比較輕松,學生也比較活躍。
其次,運用電腦、錄像、投影等多媒體先進手段來輔助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這本教材,有教材,教學光碟,和網絡課堂。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mp4,擴音器,錄音機,熱播的電影錄音等刺激學生在學習中的視、聽感受,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新視野大學英語》充分利用了網絡實時和異時交互的工具,學生可以量身定做自己的網上討論區和電子郵件列表系統,使學生能夠自由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主動參與學習的目的。
第三,英語課堂應該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室桌椅可以按辯論會的方式擺放。也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如教師可以通過與同學們坐在一起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師生間的融合,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境界。這樣可以創造出輕松自由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在放松的心情下主動參與。
2 “參與型”課型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
2.1 設立目標任務,將課堂活動任務化,培養參與意識
結合學生專業,設立目標任務, 將課堂活動任務化。由于任務型學習法所注重的是任務的完成, 而語言只是學生用來完成任務所需的工具,因此任務要能反映真實的生活, 而學生可以自由地使用他們想用的語言形式, 不管語法是否正確, 只要能表達他們的意思。玩游戲、解決問題、角色扮演、交流信息或分享經歷等都可以被看作是“真實的”任務( authentic tasks)。在新視野的讀寫教程中,第一個階段是 (preview)。在這個階段, 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所要討論的主題,強調一些有用的單詞或詞組,幫助學生理解任務指示和準備任務;學生可以聽一段其他同學做類似任務時的錄音或者閱讀一段導入任務的課文。在(pre- reading activities)這個階段,學生可以兩人組合或小組形式完成任務(通常是閱讀或聽力練習, 或者是解決問題的練習);然后準備一個報告( 口頭或書寫形式),說明他們是如何完成任務以及得出什么結論;最后就是以口頭或書寫的形式向全班同學發表他們的報告。老師在此階段主要是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從遠處監測著活動的進行, 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但并不去糾正他們的語法錯誤, 最后對學生的報告做出評論。第三個階段是“語言點”(language focus),包括“分析”(Analysis)和“練習”(Practice)。在這個階段, 任務中涉及的具體語言點會被分析和強調, 學生可以增加新的詞匯、詞組或用法,老師也可以給學生相應的練習。如我校的商務英語作為一種特殊用途英語, 既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特征, 又具備了學生在日后商務交際中可能需要的保險.報關.進出口流程等一系列國際貿易知識。而作為國際貿易必不可少的單證是從業人員必須掌握的。專業詞匯是學生最基本的任務,在掌握大量詞匯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始終明白自己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懂得怎樣做學習的主人,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學會參與實踐,具備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獨立思考自覺探求的能力、不斷創新的能力。
2.2發現學生的興趣切入點,激勵學生的主體參與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和原動力,學生一旦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就會對這門學科的學習產生巨大的熱情。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會自發產生,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除了備教材、教具,還要備學生。一方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等;另一方面,考慮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時時處處重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促進學生學習的成功, 并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某個英語歌手,這時,如果文章中出現相關內容,我們就應該通過網絡盡可能多的截取出有關內容并給學生加以擴展。如新東方英語雜志上刊登的美國熱播大劇friends,其中的一段對話中就有新視野課文中的單詞。我及時發現并給學生們加以補充。當時學生表現活躍積極,而且熱烈地討論以來。這就是觸及到學生興趣點,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備好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切入點來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2.3 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角色的表演
語言學家Harmer指出“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學到的語言是在真實生活中能夠使用的語言。”新視野大學英語在接受性技能和產出性技能的培養方面也十分突出。 因此可以進行合理的分組:1.學生自由組合, 組成若干小組, 每個小組內的成員都應該有自己的角色, 可以由學生自己討論來分配。主要的角色有: Leader, 小組的負責人, 其責任主要是組織討論, 確保討論有效進行以及每個成員都能參與討論; Recorder, 負責記錄討論的過程和結果; Reporter, 負責把小組討論的結果以報告的形式與全班同學分享。此外, 還可以考慮由一個學生充當“process observer”的角色, 負責評估整個小組活動的效率。2. 布置準備工作: 首先應該布置下一次課堂的任務,如topic,theme, 或者是作業,然后由leaders安排每組的成員不同的任務,并且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集合所有的成果,由指定的reporter來進行總結,并由所有的成員進行查漏補缺或者是推敲,認為沒問題后,準備工作完成。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充分發揮想象力,還能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別人的想法從而更加開拓自己的思維,并且在過程中學會合作與協調,體會集體創作的樂趣。3.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的Reporter還要把自己小組所做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由此達到更大范圍交流的目的。通過分享,學生不僅能享受自己小組討論成果被展示和欣賞時的滿足感,同時也能在觀看其他組作品的過程中對比、學習和反思。在這一階段,學生通過對課文的主題知識有了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已經運用自己原有的語言知識和詞匯對主題進行交流和創作,為主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參與型課型的反思
3.1 “參與型”課型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參與型”課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根據教材及學生實際情況, 所選擇教法, 歸根到底是使學生有利于掌握知識, 提高技能。而從學生角度著想, 怎樣去學, 去理解, 去掌握, 還需多加引導。古人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說明掌握方法的重要性: 學法指導同樣重要, 要重視研究, 有利學生素質的提高。學生具備會學的能力, 才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才有可靠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 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每教一篇新課前盡量地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材料, 展示給學生,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領會課文的深意, 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覺到輕松, 學習就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與學的活動就會更加和諧, 教學效果也就會提高。其次,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課堂教學“主體參與”的有效策略。小組合作學習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 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作用。小組合作學習, 變個人競爭為小組競爭, 組內合作、組際競爭, 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 強化學生社交意識, 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三,參與型課堂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終生發展為目的,教與學有機結合、同步發展的教學實踐活動。這種課堂教學也就是把讀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空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把書中的樂趣還給學生,把時間的流程還給學生,讓學生來創造課堂,創造學習的方法和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采用參與型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自我設計能力的培養和知識面的拓展。
總之,較以往傳統教學手法有明顯的效果,應該說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法。但是在作者的操作過程中確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3.2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參與型”課型存在的問題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的限制,對于有一定難度的課或問題,他們解決得并不能完全盡人意。比如由于大班人數眾多,老師很難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采取自由分組的方法,有時會產生一些小組全由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組成,而一些小組全由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組成的情況;又或是出現小組內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不愿意與水平較差的學生交流,而水平差的學生也羞于開口的情況。2.教學時間的限制,使我們只能把一些任務留到課下去做,這樣也影響學生的情緒。根據學校的教學計劃,很多教學內容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導致很多活動無法在課堂上充分展開。對于每個活動的總結和反思是老師給學生的反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而有限的課時往往使這一部分的內容被迫放棄。3.對于部分學生,喜歡傳統的灌注式教育,不想浪費時間和精力,認為這樣學不到東西等。4.考評體制。傳統的教學是一種應試教育。學生很關心分數,而不太考慮長遠的打算。因此這部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
總結
通過實踐研究,“參與型”課型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學方法也應該進行靈活運用。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事實求是將灌注式的傳統教育與“參與型課型”等加以靈活應用。并在今后教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和完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小華,王欣.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堂教[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第3期:95~97
[2] 黃慧瑤( 1978-)任務型學習法在大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反思 廣東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2006 年7 月 Vol.15 No.4
[3]李楓.論英語大班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第3卷第1期:58~60.
[4]Parry,K.andSuXiaojun(Ed).Culture,Literacy,andLearning English:Voices from the Chinese Classroom[C].Portsmouth,NH:Boynton/Cook Publishers,Inc.1998.
[5]楊翠萍,劉鳴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以任務教學為手段實施協作學習策略[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5,No.3(General Serial No.107):49~54.
[6]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