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龍
摘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一種最新理論形態,其理論旨趣在于探討當前人與自然緊張關系以及生態危機的原因,并試圖尋找克服這種緊張關系的解救方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對生態危機的性質、根源的分析,揭示資本主義的反生態的本質。在克服生態危機的手段、以及未來社會的前景問題上,把生態學理論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試圖拓展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新境域的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觀點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033—02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綠色運動”的理論產物,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左翼社會思潮。它提出了一整套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以滿足新興需要為目標,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未來社會理論,并試圖尋找一條通向生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道路。這一思潮作為當代西方新社會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結合的產物,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對當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反映了當代生態危機的解決與社會主義的必然聯系,也反映了西方社會主義者根據當代資本主義所面臨的生態危機所引發的諸多新問題而重新深化了的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包含于生態學社會主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其它生態學社會主義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比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環境退化和生態危機,以及探討解決危機的途徑。”[1]“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把矛盾置于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這一高度加以認識”。[2]正確認識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不但有利于認清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實質、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資本主義理論,而且對探討當代可持續性發展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理論背景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誕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是當時資本主義甚至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理論回應。“綠色運動的真正起源是20世紀60年代那場席卷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劇變”。[3]從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普遍出現了重大的環境公害事件,如英國倫敦的大氣污染等,進入了7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接連出現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其中最突出的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正如西方學者阿爾溫·托夫勒所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創造出這種手段,不僅可以摧毀一個城市,而且可以毀滅整個地球。”[4]盡管第二次大戰后,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大幅度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但是這種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是以對全球性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是以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貧困、少數人富裕為基礎的。隨著生態危機日趨嚴重,這一重大的社會問題日益成為世界性關注的焦點。
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反對與抗議在西方國家已有很長歷史,1953年美國學者博爾丁提出“生態革命”的主張。進入70年代后,面對當代資本主義新的危機,新社會運動應運而生,反戰運動、反核運動、和平運動、女權運動、民權運動、綠色運動風起云涌。而綠色運動直指人類發展的極限、批判資本主義生產的反生態性。綠色運動從本質上說是一場抗議資本主義制度,旨在防止生態災難,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群眾性運動。由于綠色運動的主要矛頭指向反人道、反自然的資本主義制度,反映以生態問題為核心的各階層群眾對資本主義的不滿與失望,而寄希望于新型社會主義社會,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理論空間和現實的道路。面對伴隨綠色運動而出現的不同政治流派的綠色主張,面對生態問題已成為全球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從思考生態危機的根源入手,指出生態危機的實質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本性造成的,同時指出生態學社會主義是擺脫生態危機的根本道路。從而使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成為綠色運動中最有理論影響和社會影響的社會力量。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主要理論觀點
1.認識到危機表現形式是從經濟危機轉變為生態危機。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化,把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直接歸因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認為馬克思主義原來設想的由于利潤下降、資本積累、壓低工人工資,導致工人失業、貧困化,進而奮起造反,使資本主義處于崩潰的危機理論,沒有能夠如預期那樣發生。現代資本主義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生態危機,是其經濟危機的轉移性反映。也就是說,現代生態危機較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社會更有可能引起災難性的后果,因為它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現在,由于發達資本主義操縱和協調著社會生產與消費,危機趨向已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領域,如阿格爾所說:“歷史的變化已使原來馬克思主義關于只屬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轉移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由于不能為人們提供緩解其異化所需要的無窮無盡的商品,而維持其現存工業增長速度,因而將觸發這一危機。”[5]
2.“異化消費”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所謂“異化消費”指的是人類用獲得商品的辦法去補償其令人厭煩的、非創造性的,而且往往是報酬不足的勞動生活。之所以叫“異化消費”,一是因為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高度協調和集中化的生產過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表現和自由勞動的意義,于是就逃避到以廣告為中介的商品的消費中去尋找人生意義,到消費中去實現其創造性,人為閑暇而活著;二是因為它使人把滿足、快樂同消費等同起來,這是對異化勞動的一種不恰當的補償;三是因為它把異化勞動當作物質豐饒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從而又支撐起了“異化勞動”。[6] “消費異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擴張導致“自然萎縮”和獨裁主義協調導致的感情依附商品的原因。人們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而追求商品的,而是在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如廣告操縱、商品裝潢的刺激下去瘋狂追逐高消費的。人們把消費作為一種自我滿足的手段,把消費當作人生的唯一樂趣,因而這種消費是異化的。這種“異化消費”的前提是異化勞動,但它又反過來刺激了異化勞動,消除了人們對異化勞動的不滿,麻痹了人們的斗志,延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壽命。
3.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是要建立一種社會主義的穩態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穩態經濟,就要縮減資本主義的生產能力,擴大國家的調節作用,把資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維護生態平衡,又能有效利用的限度內。通過“使生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就可以保護環境的不受破壞的完整性,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從性質上改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7]”。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希望通過建立社會穩態經濟學,擺脫生態危機,主張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用小規模的技術去替代高度集中的大規模的技術,以維持人類的長期生存和穩定的經濟發展。事實上,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以人類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來滿足人類需要的方式來實現的,以犧牲經濟發展來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以防止生態危機的思想,是狹隘的、保守的。一方面,生態危機的真正克服,在于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人們應該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關系;人類的毀滅,常常是由人類自身無知、自私、貪婪造成的。另一方面,必須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來克服生態危機。“生產力不僅為實現生態文明創造了物質基礎,而且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必要手段”。[8]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當代的啟示
社會主義的生態可持續性只是理論上的,無論前蘇聯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都證明,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難以真正走向生態可持續發展。因此,取代現行資本主義的不是傳統的社會主義,而是與生態學結合的社會主義,即生態學社會主義。高茲通過分析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對立,揭示經濟理性與資本主義方式、生態理性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他提出:“保護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是先進的社會主義的。”他在批評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來未來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更少的生產,更好地生活”,“生產率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標準服從于社會的生態標準”。[9]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取得了驚人成就,但也伴隨地產生了環境和生態上的惡果,如何盡可能地把經濟發展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危害縮小到最低限度;如何建成一個不僅國家繁榮、昌盛、和平、民主、可持續發展,而且社會和自然和諧統一、共同進化的現代化的中國等問題,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中國化提出迫切的課題。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國家的當前任務是快速發展國民經濟,以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如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特別是如何評價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級領導人員的執政能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無疑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科學、綠色GDP,還有學者提倡的生態生產力等就是一種新經濟學理念,這種理念的更新必將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健康有序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正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的跨學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43.
[2]Ager Ben WestemM aixism.An lntroduction CalifomiaGoodyear 1979:273.
[3]安德魯·文森特.現代政治意識形態[J].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360.
[4]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4:128.
[5][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6]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論叢 [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72.
[7][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8]劉俊偉.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初探 [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6).
[9]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7).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