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納澤
摘要: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是新時期高等學校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積極完善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工作的新途徑和新載體。
關鍵詞:激勵;關懷;幫扶
中圖分類號:D261.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209—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這對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工作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目前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作為新時期高等學校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傳遞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營造黨內和諧,促進黨的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工作還存在許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激勵方式多延續傳統的發獎狀、開表彰會等方式,顯得較單一,已缺乏時代特點;往往重生活幫扶,輕政治激勵和思想關懷;重季節性的給錢給物,輕常態化幫扶;多采取送錢送物等應急性、“輸血”式的救濟方法,很少“造血” 式、發展式幫扶。這些問題急需要我們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去思考,去研究,采取新措施,取得新突破,以切實構建黨內和諧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應遵循的原則
1.普遍關愛與重點幫助相結合。既不忘“一般”,又照顧“特殊”,黨組織既要面向全體,激勵、關懷、幫扶每一名黨員,又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個別問題個別處理。在普遍關心和愛護的基礎上,對思想、生活、工作上有特殊困難的黨員給予重點關懷,實施重點幫扶。
2.精神激勵與物質幫扶相結合。既重“精神”,又講“物質”,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黨員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實行不同形式的激勵、關懷和幫扶。既注重對黨員進行精神方面的慰問和激勵,又要在適當范圍內給予其物質和經濟上的支持與幫助,改善福利待遇,使其安心工作。
3.經常性幫扶與集中式幫扶相結合。堅持“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并重,既要做好“七一”、春節等重大節日前夕的激勵、關懷和幫扶工作,又要做到經常性的關愛,及時“解急救患”,例如,黨員突發重病住院或亡故時、黨員家庭遭受災禍或發生意外時;等等。
4.外部幫扶與激發內部動力相結合。實行“輸血”與“造血”并舉,積極對幫扶對象給予及時的物質、經濟上的幫助,同時,要把幫扶的側重點放在“扶”上,在授“魚”的同時側重于授“漁”[1]。通過技能培訓、進修學習、政策傾斜、結幫扶“對子”等途徑,幫助困難黨員求發展、求提高,以困難黨員自身“造血”來實現活力的再生。
5.激勵、關懷與幫扶相結合。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工作是緊密聯系又各有側重的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偏廢。實際操作中,必須將這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激勵為核心、關懷為宗旨、幫扶為途徑”的黨內和諧建設新機制,營造黨內“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活潑和諧新局面。
6.激勵、關懷、幫扶黨的基層組織與激勵、關懷、幫扶黨員個人相結合。對黨員個體要給予激勵、關懷和幫扶,對基層黨組織也有一個激勵、關懷和幫扶的問題。要讓黨的陽光和溫暖,既覆蓋到黨員個人,又覆蓋到黨的基層組織。要把對基層黨組織整體的激勵、關懷、幫扶和對黨員個體的激勵、關懷、幫扶結合起來,建立起激勵保障、人文關懷、黨內幫扶工作的完整體系,調動基層組織和黨員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增強校黨委的親合力,進一步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和凝聚力。
(二)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應具備的保障機制
1.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在于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只有各級領導,特別是校級主要領導解決了思想問題,“官”念到位,充分認識到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與業務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一起考核、一起獎懲,使關懷幫扶工作有計劃、有安排、有目標、有考核、有結果運用,這項工作才能落到實處。
2.系統完善的制度保障。制度是約束人們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一套行為規則,是一種規范,是各種辦事規程和行為規則的集合。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依賴于制度建設,依賴于一套好制度的形成。以有效地制度安排來調節實踐中的矛盾和沖突,保證工作連續、有效、健康地運行。目前,一些高校在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好制度,例如,困難黨員登記制度、特殊群體黨員定期慰問制度、黨內結對幫扶制度等,值得大力學習和推廣。
3.穩定的資金保障。生活不是空中樓閣,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不否認物質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必須要有堅實的資金做后盾[2]。離開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激勵、關懷和幫扶就會大打折扣,從實質上保障黨員權利也就無從談起,以人為本的理念就不能得到充分體現。實踐證明,可以采取“上級撥一點、黨費出一點、黨員捐一點、社會籌一點”的原則,多渠道、多層次地籌集幫扶資金,設立專門帳戶,專款專用。
(三)建立健全高校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具體措施
1.完善激勵形式,健全激勵機制。一是精神激勵。對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樂于奉獻,勇于創新,工作實績突出的黨員,授予榮譽稱號,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使其覺得“頭上有光環,臉上有光彩”,給他們提供樹形象,展風采的載體和平臺。二是物質激勵。馬克思早就說過,“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3],“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4]。對黨員的激勵也不應該回避物質利益。對踏踏實實干事創業、默默奉獻的優秀黨員、黨務工作者,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既讓他們“頭頂上有光環”,又讓他們“口袋中有實惠”。對優秀基層黨組織,可設立黨建工作創新成果獎或給予黨建活動經費補貼等辦法予以獎勵。三是待遇激勵。可以參照學校對拔尖人才的獎勵措施,對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作風正派、業績特別突出、師生公認的特別優秀的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給予特殊津貼或生活補貼,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四是政治激勵。重視黨員政治作用的發揮,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積極推行黨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完善黨內監督,暢通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渠道,堅持重大事項黨員先通報、重大決策黨員先討論、重要文件黨員先傳達,切實保證黨員“四權”,鼓勵他們按照民主、法制、正當的渠道陳述意見建議,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讓廣大黨員認識到學校的發展與個人的前途是緊密聯系的,增強他們精神上的歸屬感、政治上的榮譽感、工作上的使命感。
2.堅持凝心聚力,健全關懷機制。一是生活關懷。建立困難黨員登記制度、困難黨員生活救助制度、特殊群體黨員定期慰問制度、困難黨員聯系人制度等,對生活困難黨員給予及時的物資和經濟上的幫助,解決其實際困難,保障他們的生活權利和尊嚴,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二是政治關懷。尊重黨員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地位,維護黨員的民主權利,校黨委做出的重大決定、決策部署、干部人事任免、黨費收繳使用、黨員教育管理、慰問救助資金發放等黨員關注、師生關心的問題要通過會議、公告欄等形式最大限度、最大范圍地進行公開,提高黨員的政治榮譽感和政治責任感。三是思想關懷。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給教師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帶來了較大影響,再加上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黨員自身的素質問題,黨員的思想觀念也會出現多元化的現象和一些不穩定因素。黨組織要及時了解黨員思想動態,注重心理疏導,開展走訪、談心活動,暢通溝通渠道,及時疏通情緒,消除困惑,增進理解,謀求支持,使黨員心平氣順,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維護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四是實現黨員經常性教育管理制度化。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員民主生活會、民主評議、“三會一課”等黨員教育管理制度,以基層黨委(黨總支)為依托,采取集中培訓、上黨課、電化教育等多種形式,對黨員進行黨的創新理論、形勢政策、教育理論、法律、科技知識培訓,不斷提高黨員自身素質。
3.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健全幫扶機制。一是資金幫扶。對因大病、重災或突發性事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個人難以承擔的黨員,給予直接的經濟幫扶,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走出困境。二是技能培訓幫扶。知識分子把學歷提高、職稱晉升、學術水平提高看作自身價值的外在表現,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黨組織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困難黨員考研、讀博讀碩、提高學歷層次,增加發展后勁,拓展發展空間。支持困難黨員學習現代科技知識和技能,適應教育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三是幫助黨員解決實際困難。高校黨組織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著眼于全體黨員的需求,并主動幫助困難黨員解決住房、子女入托入學等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實做到知黨員所想、解黨員所難、幫黨員所需,在黨內營造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的濃厚氛圍,使廣大黨員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獲得為黨工作、為學生服務的巨大動力。四是政策傾斜幫扶。黨組織可從制度和政策上扶持困難黨員的發展和進步。對于和困難黨員個人發展密切的熱點問題,首先從制度和政策上提供良好保障。比如對困難黨員學習深造,可根據校情,加大扶持力度,給予適當的資助,讓其到高層次、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進修培訓、攻讀學位,了解前沿學術動態,并要求其出相應的成果,以此來促進其自立自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祖志.黨內關愛促和諧——我省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建設紀實[J].江淮,2008,(08).
[2]劉樹燕.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幾點思考[J].世紀橋,2008,(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