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發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濟走過了不平凡也有煩惱的歷程。總結三十多年我國的經濟對外開放得失,能謀求未來經濟更安全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濟;安全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049—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經濟乘風破浪,可喜可賀,但也經歷成長煩惱。在這全國人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斷推進的重要時刻,回顧中國三十多年對外經濟走過的歷程,總結其經驗及展望其未來意義重大,本文對此略加分析。
一、逐步形成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對外貿易規模較小,1978年,進出口數額只有200多億美元,利用外資基本是空白。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雙向的對外經濟交往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披荊斬棘、大刀寬斧、毅然決然開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結束,可口可樂就送進了廣州大酒店。在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七日鄧小平同志同工商界領導人談話就指出:“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廠。”[1]七月,黨中央、國務院就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正式起步。在一九七九年十月四日同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座談會上,他又提議充分研究一下怎樣利用外資的問題,指出:“外資是兩種,一種叫自由外匯,一種叫設備貸款,不管哪一種,我們都要利用,因為這個機會太難得了,這個條件不用太可惜了。”[2]“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是不可能的”[3]不久,經濟特區誕生。此后,又相繼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批準海南建省并成為最大的經濟特區。90年代,相繼開放了上海浦東新區,沿江、沿邊的一些城市,擴大了內陸省會城市的對外開放,還在一些開放城市的適宜地區設立保稅區。目前,我國已對外開放1194個縣(市),已有海、陸、空一類口岸240多個,區域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已形成。[4]
二、對外開放的雙刃劍作用
對外開放是歷史的必然。雖我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但還是碩果累累。總結其間的歷程我們發覺:
(一)對外經濟大大提升了國家經濟實力、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強了國家的創新能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內經濟總量顯著增加。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鋼、煤、電、水泥、化肥以及糧、棉、肉果等主要工農業產品質量已上升到世界首位,成為一個公認的世界工業大國和農業大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許多過去不允許外商投資的服務行業,現在市場準入也逐漸放開,例如金融、保險、電信、交通服務等國家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采取了分階段分地域逐步開放。在農業領域,國家也鼓勵外資企業參與。這些都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和提升產業結構。
(二)對外經濟帶來的一些問題亟待思考
像任何事物一樣,對外經濟也有它的正負效應。經過三十年的實踐,我們發現,我國經濟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資源安全。由于傳統的生產經營方法,導致的煤、電、油、運緊張,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我國又好又快發展的必須。二是金融安全。金融之于經濟,正如血液之于人體。我國金融缺乏完善的金融安全預警體系,國內近來發生的一系列金融大案已看出我國金融存在的問題,因此,加強金融監管,適時進行金融風險評估,及時采取措施是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三是產業安全。各國的對外投資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而一國的經濟發展是為了經濟的長足發展,這就必須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實行有保有壓的政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在區域間合理分布,建立健全產業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四是財政安全。眾所周知,財政是市場化國家的政府作用于國民經濟的媒介,也是維持政府日常運作及其行政能力的經濟來源。財政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集中體現和最后一道保護屏障。因此,利用好財政政策,控制通脹和緊縮意義十分重大。
三、對外經濟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西化、分化還有相當市場
當前,經濟政治化,政治經濟化已非常普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自從北約產生以來,就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蠶食。“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對資本主義國家是最真實的反映。他們有利益時就忙利益,同時不忘滲透、顛覆,沒有利益就無端制造借口,說這說那,做這做那,引起新的麻煩。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就說,中國站在“歷史的錯誤的一面”,“自由地與中國作交易吧,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西方鼓勵中國的改革開放,鼓勵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最終目標也有對中國的政治變遷,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達到政治目標,這種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伎倆在經濟摩擦中屢見不鮮。
(二)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存有偏見
近年來,西方對中國連續多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持有不同看法,有一些人不斷渲染“大中華經濟威脅論”、“中國經濟挑戰論”,說“21世紀是華人世紀”,“華人已掌握東南亞經濟命脈”。其實,從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來看,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但就這個數字來看,也仍只是日本的1/4和美國、歐盟的1/10。從總體上來說,中國仍處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領域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產業、文化產業等很滯后。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主要是資源性原材料、半成品式以普通日用品為主的消費品。“中國制造”是出現在世界很多地方,但中國一億件襯衫才換來一架波音飛機,我們的威脅從何來?
(三)中國的市場化程度發展不夠
自十四大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不斷培養市場主體意識,建構市場體制,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功能,但有學者指出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為主,應轉變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觀點值得商榷,但也反映我國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以利于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更有利于優化我國的投資環境。
(四)國內產品質量多少存在問題
針對近來的鞋類品、玩具、奶粉等案件,不能不說我國一些企業質量意識還不高,有待進一步加強管理,健全制度,從源頭上把好關,切實以優質、高效、低毒、生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四、保障對外經濟安全的對策及建議
(一)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的方針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利比亞國家元首多伊時就指出:“有那么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他們企圖卡住我們窮國的脖子,不愿意我們得到發展,所以,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5]
(二)切實加強宏觀調控,做好事前預測
當今,世界已變為一個地球村。“環球同此涼熱”,大洋彼岸“一打噴嚏”就會引起對面“傷風感冒”,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攪得許多國家國民寢食不安、坐臥不寧,現代國家再也不是過去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狀態了。因此,我們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既要有世界眼光,筑巢引鳳,更要做好事前預測,防患于未然,只有未雨綢繆,才能減少國內經濟動蕩,保持國內經濟穩定。
(三)健全對外經濟法制,做到有章可循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不是一句口號,它是一場“適者生存,勝者豐收”的“游戲”。隨著世界開放,世界各國間經濟往來不斷加強,為了做到經濟活動中有章可循,國際上有國際經濟法,各國也都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涉外經濟法律,以免造成經濟摩擦、糾紛。
(四)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強抗國外市場風險的“免疫力”
我國是農業大國,保障農業的發展始終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為此,我們仍然要以農業為基礎,再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實行既要重視傳統出口市場的發展,又要重視新的市場的開拓。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以符合我國四化建設的需要。
(五)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關鍵領域不受制于人
要在競爭中公平取勝,惟一的辦法只能是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中國這幾年已感到“中國制造”越來越需要轉變觀念,因為中國出口的幾乎是一些沒有自主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對比其他國家,如美國,其高科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而中國還不到10%。因此,我國應改變教育觀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重,采取多樣化的經濟形式,從多方面引進外資和技術,以防止受制于別國。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6.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8.
[3]參見吳儀同志在1994年5月11日“九十年代中國外經貿戰略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95)[K].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7.
[4]相關數據來源于外經貿部副部長劉山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的發言[R].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5-406.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