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崇良 張大鵬
摘要: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從司法實際情況來看,適用率非常低,其中有些規定還不是很完善,并且在司法工作人員執行取保候審制度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筆者從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取保候審制度的歸納,反思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我國刑事司法改革向科學化、民主化發展的基本目標是保障人權。
關鍵詞:刑事訴訟;取保候審;保釋;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6.3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124—02
取保候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和審判,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1]
一、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在立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執法觀念存在偏差,有罪推定的觀念仍根深蒂固
盡管伴隨中國法治化進程的推進,無罪推定的法理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在判決被告人有罪之前應繼續保持其自由狀態的法理卻不被人重視。[2]我國的刑事訴訟體制是職權主義模式,從我國各個地區發生的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長期存留的有罪推定的思維。
(二)取保候審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彈性過大,不僅不易操作而且為腐敗提供了空間
美國著名學者博登海默認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把愈來愈多、模糊的、極為彈性的、過于寬泛的和不準確的規定引入法律制度之中,又無異于對法律的否棄和對某種形式的專制統治的肯定。這種狀況必定會增加人們的危險感和不安全感。[3]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作出判斷又比較困難的,司法實踐中采取取保候審往往為個別辦案人辦人情案、關系案提供了機會,因而導致訴訟延誤的現象屢有發生。二是對嚴重疾病的界定問題沒有嚴格規定鑒定的方法和部門。辦案過程中習慣性地依據是醫院證明,而需要什么級別的醫院也沒有明確限制,這就給執法者留下了極大的自由裁量的余地,為隨意擴大取保候審范圍提供了條件。[4]
(三)取保候審決定權與執行權相分離
目前,取保候審在適用上較為混亂,主要表現在:第一,刑訴法第五十一條明確規定取保候審的執行機關是公安機關。這雖有利于貫徹決定權與執行權相分離原則,但檢察機關對于直接受理偵查案件適用取保候審,卻要交公安機關執行,容易造成工作中的脫節,既加大公安機關的工作量,又不利于檢察機關對被取保候審人的監督。另外,在由公安機關自行決定取保候審時,就會出現決定權與執行權不分的情況。
(四)取保候審的期限模糊
盡管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取保候審的期限作了規定,即“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超過十二個月。”但由于三機關都可適用該措施,導致實踐中,三機關往往把該期限視為各自適用時的期限,而不是總期限,結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長可被取保候審達三十六個月。[5]
(五)保證形式單一
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人保和財產保兩種取保候審形式,立法沒有規定其他保證方式。財產保僅限于人民幣,這就使得擁有足額的財產,但缺乏足額的貨幣的人難以獲得取保候審,且保證金只有下限的規定而沒有上限的規定。使得實踐中保證金的收取數額的隨意性太大。
(六)取保候審程序上的行政化
盡管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請取保候審,但審判前階
段的取保候審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負責辦案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手中。而這兩機關對取保候審的審查也是由負責人決定,完全是一種行政方式確定。法院所做的審查在程序上也是采取的典型的行政方式,而不是司法方式。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審前羈押制度是一個封閉的權力圈,其間缺乏當事人的參與,缺乏中立的裁量,缺乏有效的救濟,是一個純粹行政化的強力程序”。[6]
(七)取保候審后的監督機制及救濟不完善
我國刑訴法未規定取保后的監督措施,取保候審的執行機關統一為公安機關,試圖解決由決定者執行的不利于管理和監督的弊端,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常是收取保證金之后再無監管,只要被取保人達到及時到庭、不違法犯紀即可,而不論取保其間是否應該嚴格履行法定義務,導致被取保人逃跑情況也比較多,這也是取保候審在實踐中采用較少的重要原因。“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7]對權利的侵犯需要承擔責任,沒有責任,權利將無法得到保障。
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取保候審制度
(一)思想觀念的轉變
“觀念轉變應當屬于取保候審制度改革的前提條件。”[8]因此要進行改革必須在思想觀念上首先轉變。因為“放過一個有罪的人總好過懲罰一個無罪的人”。[9]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人員要轉變執法理念,增強保障人權的意識。因此,取保候審制度應建立在自由理念、無罪推定、權利保障的基礎之上。
(二)明確規定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適當擴大適用范圍
如果取保候審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基本權利,那就應當將其原則性地適用于一般刑事案件。因此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任何訴訟階段都有權申請取保候審。偵察、檢查和審判機關在沒有取得合法逮捕和羈押的許可前,或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下,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應當準予取保候審,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取保候審制度保障人權的作用。而對于不得取保的情形,刑事訴訟法應當采取列舉的方式,如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暴力型的嚴重犯罪等,是否累犯或是否有過違反取保候審規定的記錄;是否屬于有組織犯罪的首犯或主要成員;是否流竄犯罪過多次多地犯罪等。這些要素都可能導致被取保者棄保或繼續犯罪、毀滅證據、報復甚至殺害證人,因此屬于不可取保的情形之列。
(三)重新分配取保候審的決定權和執行權,加強監督制約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變的經驗。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10]應加強對取保候審決定程序的監督。“限制乃至杜絕刑事程序的字義,保護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權力是處理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關系的基本價值取向。”[11]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結合我國承認人民檢察院的準司法性質,可以按照下列措施重新劃分取保候審的決定權:第一,在公安機關負責偵查的刑事案件中,檢察院處于獨立于公安機關和犯罪嫌疑人的第三方的地位,對公安機關申請取保候審的理由進行審查判斷,決定是否批準取保候審。第二,法院只是在人民檢察院自偵案件和審查起訴的過程中申請取保候審時,才介入審前程序,對檢察院取保候審作出決定。第三,檢察院和法院不得在沒有他方申請的前提下,主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即使在審判階段,也必須是以公訴人或自訴人的申請為先行條件,法院才能決定取保候審。第四,我們可以借鑒國際通例,取保候審由決定機關自行執行,這樣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隨傳隨到,保證其不逃避偵查、起訴和及時出庭受審。
(四)明確取保候審的期限
鑒于取保候審對人身自由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未決性,我們應該制定一個合理的期限,要既有利于偵查的進行,又要保護人權,應從總體上把握取保候審的12個月的期限,包括公安機關的偵查、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以及人民法院的審查期限總共不能超過12個月,以防止三機關在取保候審的期限問題上各自決定、獨自適用,以致權力濫用和失控現象的發生。
(五)完善保證形式
第一,實行雙保制。單純的人保和財產保在某些情況下并不足以起到保證的作用。而采用“雙保"方式,則符合不同層次的需要。第二,增設保證人保證金制度。保證人在通過自己的信用為被追訴者作保證的同時,再拿出一筆保證金為自己履行保證義務作擔保。在被追訴者能夠遵守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可以在訴訟活動終結后將保證金予以退還。這一制度將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同被保證人的行為捆綁在了一起,保證人就會提高自己的主觀積極性。同時,執法機關在保證人不履行保證義務,決定對其進行罰款處罰時,也可用保證金來抵扣罰金,便于執行。第三,增加財物保。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金錢擔保,而未規定其他財產擔保,從這客觀上增加了當事人申請取保候審的難度。《美國l984年聯邦保釋改革法》第3142條第2、3款規定,被告人在獲準保釋時,需將保釋金、財產或該財產的所有權憑證或由法官對該財產確定比例的金錢交付作抵押。我國不妨效仿此法,在財產保中增加有價證券或其他實物為擔保物。
(六)完善對取保候審制度的救濟機制
其一,增加規定取保候審的申請人對駁回申請的決定,對保證金的數額有異議的可以要求復議。針對“申請取保候審”的問題,復議程序應當給予申請人增加一次申辯的機會,以有利于公安司法機關慎重對待取保候審的申請,而更好地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益。[12]其二,增加規定對于不予取保候審,沒收保證金和撤消取保候審的決定,被取保候審人有權根據具體的決定機關分別向另一機關提出申訴。其三,增加規定保證人對罰款或沒收保證金不服,也可以根據決定機關的不同分別向另一機關提出申訴。這是因為對保證人的處罰是一種嚴重影響保證人的信用和經濟權利的制裁,應當有相對中立的機關的事后審查。
三、余論
鑒于上述原因,刑事司法理念的轉變是我國取保候審制度改革成功的另一關鍵因素。尊重和保障人的尊嚴是現代社會的一項基本價值,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境界。保障人權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價值目標,[13]使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更加地民主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陳光中.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31-233.
[2]邵爾希.擴大適用取保候審的潛在困難分析[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7,(1).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學一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l999:103.
[4]孫連鐘.刑事強制措施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01-103.
[5]樊崇義.刑事訴訟法修改專題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36-239.
[6]唐亮.中國審前羈押的實證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8-301.
[7]王占洲,林葦.當事人取保候審權利保護不足[J].貴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月報。2001,(4).
[8]李劍明.取保候審法律性質的錯位——兼論保釋制度代替取保候審必要性[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
[9]P.J.Schwkkard,PresumptionofInnocence,Juta&CoLtd.;,l999:1.
[10][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l963:312.
[11]姚莉,詹建紅.刑事程序選擇權論要[J].法學家.2007,(1).
[12]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建議[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276.
[13]周偉.保障人權: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哲版),2004,(2).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