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平
摘要:“A而不B”格式是由連詞“而”和否定副詞“不”前后嵌入意義相反、相近或相關的兩個動詞性或形容詞性成分構成的,整個結構的層次是否定副詞“不”修飾“B”,“而”連接“A”和“不B”。它可以充當各種句法成分,可以在句子或篇章中并列對舉使用,并且還可以獨立運用。在現代漢語中這種格式的使用頻率比較高,本文將著重分析其語用功能。
關鍵詞:“A而不B”格式;語境;言語行為;焦點
中圖分類號:I04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145—02
“A而不B”格式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待嵌格式。它可以充當各種句法成分,可以在句子或篇章中并列對舉使用,并且還可以獨立運用,本文將著重分析其語用功能。
1.“A而不B”格式與語境的關系
1.1“A而不B”格式常用于書面語語境中
由于“A而不B”脫胎于古代漢語中的四字格形式,在古代典籍中就被大量使用,所以這類格式帶有明顯的文言色彩,比較適合用于書面語中。所以“A而不B”格式常出現在書面語語境之中。如新聞標題,文學作品,規章制度中等等。但是由于“A而不B”格式表義豐富,運用靈活,使用頻率提高,也會出現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口語作品中。
1.2語境對“A而不B”格式感情色彩的影響
多數“A而不B”格式含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能夠表達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贊揚或貶斥的態度或看法。如,
(1)但是紂王眾叛親離卻戰而不懼,敗而不降,也是頂天的英雄。(馮向光《三晉春秋》)
(2)寨主姓張,家有幾百頃田地,在商州和西安還有當鋪,富而不仁,魚肉一方。(姚雪垠《李自成》)
以上(1)例具有明顯的肯定和贊揚之情;(2)例則對寨主的行為充滿了貶斥之義。
但是有的“A而不B”格式本身并不帶有明顯的情感義,其感情色彩還需要借助于語境來確定。如,
(3)日前,記者采訪發現,“休而不閑”的著裝新主張,開始在職業裝扮中大行其道,介于正裝和便服之間的穿衣風格,讓白領麗人們拒絕再做“裝在套子里的人”。(楚荊網)
(4)因為職業的關系,我不可能有太多的機遇走進外面的繁華世界,也沒有較多的時間去飽覽名山大川的美麗風光。而讀書寫作恰好是一種絕好的精神漫游,借此可稍稍彌補一些缺憾。而開荒種菜,是為了借此來舒筋活骨,為了親近那久違了的土地和莊稼,也正好體驗一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自給自足與樂趣。休而不閑,也是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您不妨也試試?(百拇醫藥網)
(5)休閑最關鍵的是要讓“心息”,平時工作勞心勞力,工作壓力特別大,而到了長假期間,人們應該要讓心好好“休息”一番,忘卻工作和煩惱,而不能“休而不閑”。(新華網)
(6)黃金周休而不閑,凸顯帶薪休假缺失之痛。(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休而不閑”本身可以用來描述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自身不帶有任何褒或貶的感情色彩。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它所表示的感情義卻是不同的。例(3)和(4)中說話人帶有明顯的贊揚的感情色彩,認為“休而不閑”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生活方式。但是在例(5)和(6)中,語言環境賦予“休而不閑”很明顯的貶義色彩,說話人并不提倡這種休假方式。
2.“A而不B”格式所代表的言語行為類型
2.1“A而不B”格式所表示的言外行為
言外行為是言語行為理論的核心,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人們每說一句話都是在實施一種言外行為,人們通過說話可以做許多事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蛘咭痪湓捤哂械难酝庵w現了說話人的意圖。塞爾把言外行為分為以下幾類:
(1)闡述類的言外行為是說話人對某種事物的狀況,所表達命題的真實性做出承許。這一類言外行為的適切方向是從話語到客觀現實,所表達的心理狀態是相信。
(2)指令類的言外行為是說話人試圖要聽話人做某件事。這種指令可以是謙恭的邀請,也可以是強烈的建議。它的適切方向是客觀現實到話語,所表達的心理狀態是希望。
(3)承諾類的言外行為是使聽話人對某一未來的某種行為作出許諾。這類言外行為的適切方向是從客觀世界到話語,所表達的心理狀態是意欲。
(4)表達類的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人對命題內容所標明的某種事態的某種心理狀態。這一言外行為沒有適切方向,因為它不存在適切方向問題,說話人既不想通過說話來引起客觀世界的改變,也無需使自己的話語符合客觀現實,命題的真實性是實施這一類言外行為的前提。
(5)宣告類的言外行為是使客觀現實與所表達命題之間保持一致,如果我成功的實施提名你為候選人的行為,那么你就是候選人。宣告行為會造成憑借成功的宣告的事實所涉及到的對象的身份或條件的某種變化。這一類行為的適從方向明顯是從現實世界到話語。
(6)闡述性宣告類的言外行為,是塞爾在宣告類分出的一個副類。它和闡述類言外行為具有同樣的根本條件,即它牽涉到說話人對話語真實性的判斷;同時它又具有宣告類的絕對優勢。在一些場合中我們不僅需要對客觀事實作出判斷,而且還需要一個權威的裁決。比如球場上裁判認為球出界,他就可以把它判為“界外球”,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在他宣布自己的判決時又引起了客觀世界的變化。這一類行為的適從方向也是從現實世界到話語。所表達的心理狀態與闡述類行為一樣也是相信。
“A而不B”格式所表示的言外行為主要是闡述類的言外行為,對應的句類主要是陳述句。如,
(7)其中,牛街的糕點是出了名的,入口甜而不膩,不但好吃,而且種類多樣,如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豆豆昔。(《人民日報》1993)
上例中“甜而不膩”是說話人對牛街的糕點的特點做的闡述評價,雖然糕點是甜的,但不像人們通常所想像的那樣膩,并且試圖使人相信這一特點是真實存在的。
除此之外,在特定的語境中“A而不B”格式還能表示指令類的言外行為,可以用在反問句和感嘆句中。如,
(8)你從前就一直是重量而不重質啊!(《銀河英雄傳說04》)
(9)容器上明明還留有昔日的一點風采,一絲笑容,一種美的想象,怎能視而不見?(《追憶似水年華》)
(10)政變派被困在海尼森上,我們不見得一定要與其短兵相接,可以圍而不攻,采取時間消耗戰削弱他們的抗戰意志,使他們不攻自破。(《銀河英雄傳說03》)
例(8)中“重量而不重質”是說話人對聽話人以前的某種狀態的描述,但其真正的意圖是想讓聽話人與從前一樣;(9)中“視而不見”描寫了人對某事物特點的態度,但用在反問句中明顯是說話人試圖讓人們不要對其視而不見;(10)例中“圍而不攻”是說話人希望聽話人采用這樣的戰術來應對政變派,是對戰術做的一種建議。
2.2“A而不B”格式所表示的言后行為
言后行為是指話語所帶來的后果。通過說話,我們可以使聽話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
(11)港北對蝦鮮而不腥,情牽兩岸。(旅游網)
(12)蘇式紅燒肉的特點是:濃油赤醬、肥而不膩、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濃而不咸!(潁上論壇)
以上兩例中“A而不B”格式都是用來對食物的美味進行描述,它最可能引起的言后行為,可能就如廣告效應一樣,引得很多消費者前來光顧品嘗。
(13)手機水貨滅而不絕(泉州晚報2003)
(14)由于童工來源多、費用低、易控制,因此禁而不止。(《人民日報》1996)
以上兩例分別對手機水貨和童工使用兩種現象做了描述,其實也是對人們購買手機或雇用員工的一種提示,讓人們注意現實中存在的情況,它最有可能引起的言后行為就是人們在購買手機時特別注意辨別真偽以維護自己的消費者利益,或者在招聘員工時避免雇傭童工。
3.“A而不B”格式的表達焦點
劉丹青、徐烈炯(1998)認為焦點是一個語用性的話語概念,是說話人最想讓聽話人注意而強調的部分。往往是句子的語義重心。焦點的表現形式一般有重音標記、虛詞標記和句法標記。連詞“而”和否定副詞“不”的雙重標記使得“不B”成為格式所要表達的焦點所在,負載了說話人所強調的重點信息。如,
(15)王華炎,82歲,熱愛紅領巾事業,關心下一代工作,1984年11月離休后,做到離而不休,無私奉獻,自強不息,老有所為。(蕭然青年基層團組織在線)
(16)動物有情怪而不怪(中國少兒藝教網)
上兩例中“離而不休”的語義焦點在“不休”上,強調老人雖然退休,但其實仍然關心著下一代,仍然無私奉獻,有所作為。“怪而不怪”表達重點在“不怪”上,強調的是動物有情看似很怪,但其實卻不怪。
4.“A而不B”格式的表述價值
4.1“A而不B”格式產生的原因
白丁(1992)認為漢族傳統文化中的中庸觀和辯證觀,是促使“A而不B”格式在古漢語文獻中大量存在的原因。我們認為這一原因只適用于“A、B”為同義的“A而不B”格式,因為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近義詞語,它們在意義、色彩、搭配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異。有時為了表義精確或強調語義的需要,人們常常在同義詞語之間進行比較選擇。如“和而不同、混而不亂、關而不閉”等。
而其他類“A而不B”格式的存在也是適應了人們運用語言時的心理需求,也是語義表達的需要。同時,這種格式的存在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有助于語言表達的簡潔性。如果我們想表達一條法律法規或措施制度頒布了很久,卻仍然未被大眾所接受,我們就可以用“推而不廣”,既準確地滿足了人們的表義需求,又符合經濟性原則。
4.2“A而不B”格式的表達效果
從語義上看,“A而不B”格式多表示雖然具有了A狀態,卻沒有產生常規狀態下或人們預料中應該存在的B結果。如“取而不消、剿而不滅、敗而不妥”等,將豐富的含義融入短短的幾個字之內,比平鋪直敘的用詞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說“A而不B”格式簡單凝練,表義豐富,短短的幾個字,往往凝聚了一個句子的內容。
結語
本文嘗試對“A而不B”格式的語用功能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一格式結構特點以及格式意義也較為復雜,這些問題是本文尚未解決的,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深入研究,這樣也有助于我們深化對這一結構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劉丹青,徐烈炯.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J].中國語文,1998,(4).
[3]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張莉.析詞否定——一種特殊的析詞法[J].修辭學習,2004,(3):62-63.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