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
顧名思義,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就是使用抗生素后引起的腹瀉。自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在1928年偶然發現了青霉素后,1943年開始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并用于臨床。青霉素的神奇療效和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成為當年醫學領域的兩大突破性成果。1945年,弗萊明與英國的錢恩、澳大利亞的弗洛里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此后,抗生素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涌現,至今已有數以百計的不同抗生素問世。
但是,與抗生素顯著療效相伴而行的,是耐藥菌株的層出不窮和抗生素的毒副作用。1970年,口服克林霉素研發成功,成為治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效藥物。但在隨后的幾年里,人們發現克林霉素與致死性偽膜性腸炎有關。當時對這種腸炎的病原菌并不了解,也無特效治療方法。直到1977年,人們才發現其病因是一種梭狀芽孢桿菌及其外毒素,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此而確立。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不斷在世界各地發生。也不斷有致死病例報道。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已成為令人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
雖然人們已經確定,梭狀芽孢桿菌是一種革蘭染色陽性厭氧菌,能產生外毒素A與外毒素B,引起腹瀉,但其發病機制至今仍不明確。學術界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內源性致病。該菌在正常人及新生兒糞便中均能分離出來,很可能是腸道正常菌群之一;濫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使該菌大量繁殖并產生外毒素而致腹瀉。另一種看法是外源性致病。該菌與痢疾桿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均屬腸道致病菌,一旦侵人人體便可致病。現已證實,除萬古霉素和某些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外,幾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誘發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其中首推克林霉素,其他還有頭孢霉素、氯霉素、新霉素等,青霉素也偶見報道。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表現有輕有重,十分懸殊。從健康的病菌攜帶者,到一般性的腹瀉、結腸炎、偽膜性腸炎、爆發性結腸炎,都可發生。尤其是后兩種疾病,可致腸穿孔、彌漫性腹膜炎、敗血癥、中毒性休克等,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診斷的首要條件是有使用抗生素史,多在一周左右,也有停用后發作者。大手術后、腫瘤化療后和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格外警惕本病。近年來,該菌的分離培養問題已得到解決,在特殊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檢出率。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治療,首先是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改服萬古霉素或甲硝唑。其他治療與感染性腹瀉基本相同,包括靜脈補液以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禁止使用止痙劑和止瀉劑。糖皮質激素可用于重癥患者,但其療效并不肯定。
中醫治療本病有獨特優勢。中醫認為,本病與“腸癰”、“腸風”、“腸游”、“下利”等癥的論述類似,以熱、瀉、痛、脹為主癥。急性期以清熱解毒、通滯化瘀、理氣涼血為治則,可選用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柴胡疏肝合失笑散、核桃承氣湯加減;重者出現陽氣虛脫時,應給予參附湯合黃土湯加減;后期以健脾益氣為主,可選用補中益氣湯、人參健脾湯治之。必要時可配合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