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
人們早已認識到腦中風是癲癇的常見病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癲癇,中風是最常見的病因,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腦梗塞病人的癲癇發作
腦梗塞是指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阻塞、血流中斷引起的腦缺血性中風,分為動脈栓塞與靜脈栓塞兩大類,最常見的疾病是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其中腦栓塞(腦部以外的血栓脫落堵塞腦動脈)較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逐漸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的癲癇發生率高,腦動脈栓塞較腦靜脈栓塞所致癲癇要多得多。老年人是腦梗塞的好發年齡,也是最容易出現癲癇發作的時期。腦梗塞的部位對癲癇的發作有明顯影響。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的梗塞,尤其是從皮質波及到皮質下的深部梗塞,更容易引起癲癇發作。腦梗塞病人的癲癇發作形式多樣,而且大多無發作先兆。一個病人如果有多種不同類型癲癇發作,要警惕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
腦血栓形成引起的癲癇發作多在卒中后2周和6~12月兩個時期,卒中2年后幾乎不再發生癲癇。其發作原因為局部腦缺血導致該部位能量供應衰竭、鈣的內環境穩定機制破壞,引起腦組織放電閾值降低。在治療上,除給予治療腦梗塞的藥物外,應給予相應的抗癲癇藥物。如出現癲癇持續狀態,可選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其他癲癇類型可根據病情選用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拉莫三嗪等藥物。必須注意的是,腦卒中后病人的血腦屏障遭到破壞,用藥后腦部攝入的藥量可比正常人高2~3倍,故用量要小。老年人對藥物的吸收差,蛋白結合率低,藥物半衰期延長,肝臟代謝差,腎臟清除能力降低,必須注意個體化用藥。大多數腦缺血卒中后癲癇病人僅用一種藥物就可控制發作,不需多藥聯用。
腦出血病人的癲癇發作
腦出血病人90%以上系高血壓所致,故又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其癲癇發生率要高于缺血性中風病人。資料表明,腦出血病人癲癇發生率占1/4左右。癲癇的發生與出血部位明顯相關,其中近半數發生在腦葉出血,尤以顳、頂葉皮質損傷更為突出,基底出血占1/5。丘腦、腦橋、小腦出血則少有癲癇發生。
腦出血可引起全身性、部分性、部分性繼發全身性癲癇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多出現在24小時以內,1/3的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90%以上的癲癇在出血后1年內發生。但反復發作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需使用抗癲癇藥物。個別反復發作者可給予適量的抗癲癇藥物。
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其他腦血管病的癲癇發作
蛛網膜下腔出血或開顱手術后的病人,約有10%~20%出現癲癇發作。可在出血當時或2年內發生,多數發生在24小時以內。急性期發作者可用抗癲癇藥物,急性期沒有發作者,以后發生癲癇的可能性很小,故不必長期預防性用藥。
腦動脈瘤、血管瘤、動靜脈畸形,是癲癇,尤其是顳葉癲癇和某些頑固性癲癇的常見病因。動靜脈畸形的患者中,20%~37%伴發癲癇,其好發年齡為13~16歲,男女發病率幾乎相等。出現癲癇發作的動靜脈畸形多位于皮質,以顳、額葉為多,其次為頂、枕葉。發作類型主要為部分性,其次是復雜部分性發作。手術切除病灶是主要治療方法,亦可根據不同類型選用合適的抗癲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