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玉 林俊平 鄧 玲
翻開1981年第七版《實用內科學》,便可知曉30年前的糖尿病防治水平。那時還沒有統一的診斷和判定療效的標準,診斷依據是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同時參考尿糖、血糖、糖耐量試驗綜合確定。控制標準以空腹血糖(毫摩爾/升)6.1為理想,7.2為較好,8.3為一般。餐后2小時血糖理想值為7.2,較好8.3,一般10。化驗檢查項目很少,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釋放試驗、c肽測定僅作為少數病人的研究之用,沒有血糖監測儀。治療有飲食、運動、藥物三大類,沒有五駕馬車之說。磺脲藥僅有短效甲磺丁脲、中效格列苯脲、長效氯磺丙脲三種。雙胍類有苯乙雙胍、二甲雙胍,沒有胰島素增敏藥、拜糖平、格列奈類促分泌藥。胰島素僅有短效正規胰島素、中效低精蛋白鋅胰島素和長效魚精蛋白鋅胰島素幾種,沒有人胰島素,更沒有胰島素類似物。而且當時的胰島素大部分是進口的,很難買到。
糖尿病治療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研究與實踐,許多方面與國際接軌,引進了許多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藥物,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診治理念的更新:執行了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分型診斷標準和血糖控制標準;明確了胰島素抵抗與胰島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基本病因;闡明了胰島素抵抗的本質是胰島素活性降低。統一了從單純降血糖,轉移到以控制血糖為主的“五駕馬車”治療措施,以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為指導思想的綜合治療;推廣了不同降糖機制口服藥之間的聯合服用,或與胰島素的聯合應用,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用藥方法。廣泛開展糖尿病教育和病情監測,使糖尿病治療進入了比較規范的正確軌道。
2新藥的臨床應用:糖尿病治療新藥的開發和引進有了長足的進展。在廣泛應用促胰島素分泌的磺脲藥之后,又研究出促胰島素早期相分泌的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藥,有效地控制了餐后高血糖。80年代后,阿卡波糖類和胰島素增敏藥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相繼用于臨床,從不同環節發揮了降糖作用,對各種類型的高血糖能夠有效控制。胰島素的研制和應用在糖尿病的綜合治療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現在除動物胰島素外,又開發出人胰島素和人胰島素類似物,提高了療效,降低了副作用。胰島素類似物速效諾和銳與超長效的甘精胰島素聯合應用,最符合生理胰島素的分泌規律,起到人工胰島的作用。給藥方法有皮下、肌肉、靜脈注射,吸入和口服胰島素普及用于l臨床。由于胰島素泵能按時、按需輸注,使胰島素治療更接近生理性需要,為有效控制血糖起到關鍵性作用。
3新技術的開展:胰島細胞、胰腺組織移植用于治療1型糖尿病;手術方法治療肥胖糖尿病已在臨床應用,收到可喜的效果。基因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用正常胰島細胞基因植入靶細胞內替代病人細胞缺陷基因,使之能產生胰島素。最近又研究出自體基因治療,由于基因來自自體,沒有排斥反應,術后不需服用抗排斥藥物,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如果成功,有可能徹底治愈糖尿病。
4病情監測的進步:從單純檢測血糖、尿糖,拓寬到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脂、血壓、體重、視力等。對控制病情達標,早期發現、治療并發癥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