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公遠
清代名相吳碘(公元1637—1705),字伯美,號銅川,謚“文端”,世稱“吳閣老”。順治進士,保和殿大學士,山西沁州(今沁縣徐村)人。吳碘精詩賦,善作文,工書法,嗜讀書,通曉儒學文化,一生著述頗多。其詩文豪放雄渾,情感豐富,意境深長;書法酣暢灑脫,獨具風格。在養生方面,他主張“中和說”,注重品性修養,講究“厚道、誠信、寬容、莊重、勤敏”,并自擬“頤養六字訣”以自律。所以,他雖活到年近古稀,仍耳聰目明,齒堅若貝,步履穩健。
勤吳碘從“耕讀傳家”環境中走出來,一生勤奮不懈,勤勉務實。在治學上,他孜孜以求,博讀廣覽;在仕途上,他克己奉公,業精于勤;在家庭里,他育兒教子,勞作不閑。他認為:“勤為一生之銘訓,勿以人惰而惰,勿以人怠而怠,至簡守樸,雖老康和。”
學吳碘天資聰明,幼時讀書便能“一過即能成誦”,9歲時初學作文,即有“理法”、“奇句”。從他諸多著述中可以看出,他的詩詞情操、古文修養是非常厚實的。他筆耕勤奮,常常是“暇則手不釋卷,披覽至于夜分。”主要著作有《思耕堂集》、《吳文端公詩集》、《粵西游草》、《中和集語》、《家膳五經》等,在當時的文學界有重要影響。
厚吳碘心底寬厚,胸襟博大,“凝重端莊”,被世人稱為“一代賢相”。他雖身居高位,卻從來不慢待他人。有一年,吳碘的族人與鄰居為一條水溝爭界,當地官員左右為難,無法處理。家人修書到北京,讓吳碘出面壓制鄰居。吳碘深明大義,主張退讓。他在給家人回書中賦詩相勸:“與鄰為伴善為先,擇居一處本是緣;自古人長天亦長,退讓一步泯恩怨。”家人接信后不敢違命。當即退讓5尺。鄰居自愧不如,也主動退讓5尺。兩家化干戈為玉帛,百世修好,傳為佳話。
品吳碘不僅勤敏厚道,而且品行端正,人格高尚,為政清廉,朝野上下都說他是清官、好官。這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吳碘的曾祖父是晚明秀才,祖父是農村知識分子,父親吳道默是個廩生,他們都是吳琠的“嚴師”。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便“守家規,尊父訓,不妄為”。他在《中和集語》中說:“品如樹本,名如枝蔭,勿以物亂心,勿以性養物,勿恣縱言行。凡事權衡輕重,心行相契,乃久生之道。”
淡淡泊是吳碘養生的主要內容。他主張“清心釋累。絕慮忘情,少思寡欲,見素報樸,淡泊寧志”的養生理念,終身不納一妾,這在封建官場里是少見的。所以,他雖年逾古稀,仍能保持一種清虛泰然的心境。
食吳碘一生都注重飲食調攝,講究“食粥、吃雜、多素”,嗜好家鄉的“合子飯”。他在《家膳五經》中說:“合子飯,味甘醇,軟和爛熟,能養脾胃,助消化,益氣血,常食,至老不傷。”他認為醫食同源,食物即藥物,善用之可調病養身護臟腑,世人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