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一、黑龍江省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作為整個金融生態環境體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金融生態環境體系建設和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是確保經濟金融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黑龍江省是全國最早進入、最晚退出計劃經濟的省份。在轉型過程中,社會中存在的信用缺失、惡意拖欠、逃廢銀行債務等行為屢見不鮮,較多的失信行為成為制約黑龍江經濟、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省內金融機構一度在“失信”的環境中艱難生存,惡劣的金融生態環境給銀行資產造成巨大損失,使銀行產生了嚴重的“懼貸”心理,貸款增長多年來在低速徘徊,企業埋怨“貸款難”,銀行委屈“難貸款”,銀企雙雙受到傷害。針對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欠佳的實際情況,黑龍江省委2005年3月明確了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和發展規劃,各市地積極響應省委號召重拳出擊,集中精力打造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新局面,收到良好成效。誠信觀念提升、金融環境優化,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從總體上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形勢仍不容樂觀。
(一)企業和個人信用意識不強
部分地區仍存在著惡意拖欠、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金融維權案件勝訴易、執行難,全省金融機構勝訴案件得到有效執行的僅占10%;銀行抵貸資產變現成本過高,全省銀行業抵貸資產變現收費項目在17項左右,平均變現成本37%左右。
(二)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信息溝通渠道不暢
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機制和銀政對接通道。地方對銀行信貸政策變化、規模的調整等情況了解不夠,反應不及時,對接不到位;而銀行對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發展的重點行業,以及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了解不夠,主動尋求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持也不夠,面對企業的借款申請,收集資料進行項目評估的時間過長。
(三)對上爭取政策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大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農業屬于弱勢經濟,信貸風險高,農發行在落實國家支農政策和控制信貸風險上處于兩難境地。人民銀行對開發銀行的貸款投放實行總量控制原則,2008年開發銀行總行分配給黑龍江分行的貸款增量指標只有51億元,加之回收再放等因素,全年可用于貸款發放指標也只有130億元左右,遠遠不能滿足分行用于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四)對建設項目爭取貸款的引導有待加強
申請貸款程序不規范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銀行接到的省內各地申貸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基本材料不足,甚至部分項目上報時除可研外幾乎沒有其他可用的材料,環評、規劃、土地等審批手續不合規、不齊全,在評審過程中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反復,加大了項目評審難度,也延誤了項目融資進程。
黑龍江省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滯后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重視不夠,措施不力。二是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不健全,使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難以正常發揮。三是金融機構的深化改革加重了一些地方的區域金融生態的不平衡程度。
二、全力打造新型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一)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地方行政主管要主動承擔起建設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領導職責,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中,要制定長遠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協調各部門共同加強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人行(或銀監部門)為主體,相關各方共同參與”的建設格局。
(二)依法明確管理主體并賦予其相應的管理協調手段
盡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明確人民銀行或銀監局等相關管理部門作為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管理主體地位,賦予其相應的管理、協調和手段,增強其一定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三)加大金融監管力度,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生態環境相關管理機構或執行部門,認真履行好監管職責,認真把好制度關、操作關,消除“人情”、“地情”觀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嚴肅查處轄內金融違法違規行為,凈化金融生態環境。
(四)合理穩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
各商業性金融機構應從保持轄區金融生態平衡的角度合理調整經營網點的設置和撤并,不能搞“一刀切”,以免金融生態的“鏈條”斷裂。
(五)研究建立相關懲戒機制,改善區域信用環境
一是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重點加快中小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步伐;二是加大對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三是扎實開展多種形式的“信用工程”創建活動;四是開展“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宣傳教育活動;五是將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納入干部考核。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