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eekingalpha財經博客網站6月16日文章,原題:零售額激增證明中國經濟轉型 中國正平穩、成功地從出口依賴型經濟轉向貿易和國內消費更加平衡的經濟,國內需求持續強勁就是明證。
上周末,中國政府報告了5月份的零售數字。盡管15.2%的同比增長率略低于此前幾個月,但繼續被所謂的“專家”忽視的是,中國國內經濟所取得的這些進展是累計的、復利增長的。即使零售額每年僅增長15%,中國國內市場零售額也可以在不到5年時間里翻一番。
正如我在最近一篇評論中指出的,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中國消費者在增加消費支出的同時,仍保持了超過30%的儲蓄率。即便在房地產泡沫頂峰時期,美國消費依賴型經濟的增長率也無法與之相比,而且美國居民儲蓄率為負值。因此,當美國消費者不得不大幅削減開支以重建支離破碎的家庭資產負債表時,中國消費者卻可以穩步增加支出,而無需任何借貸。
這份報告還提供了更多證據,表明中國正在轉向消費型經濟:衣物購買量增加20%,家具銷售額增長33%,化妝品銷售增加21.7%,汽車購買量增長23.8%。黃金、白銀和珠寶的銷售量也增長28.7%。唯一未能實現如此強勁增長的是商業和工業。
這全面反駁了北美地區所宣傳的“中國經濟存在嚴重生產過剩”。事實上,由于商業和工業消費嚴重落后于家庭消費,工業生產能力必須得到快速投資才能滿足高漲的國內需求。
因此,中國沉迷于購買所有“硬”商品的采購狂歡也就不足為奇了。隨著商業和工業領域的重組,為使其重點轉移到國內消費者身上,中國正利用較低的價格來建立這些貴金屬的龐大低價庫存。于是,當中國工業開始下一階段的驚人增長時,其制造業便能得益于極為低廉的成本,從而獲取大量利潤。
簡言之,中國極其成功地為下一階段的宏偉增長進行了自我定位,而大多數西方國家還在忙于實施不計后果和過于簡單的政策,這些政策完全是基于短期考慮的。這種經濟短視的后果是,七國集團的經濟將由于高負債率而被嚴重削弱。而消費者受困于通脹和個人高額債務將使后果進一步惡化。
可悲的是,腐敗、無能的西方政府已經表現出,他們太傲慢自大了,根本不會向中國學習。相反,他們在愚蠢地重復以往的錯誤……▲(伊文譯)
環球時報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