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媛 袁耀基
摘要:在我國的統一戰線中,存在著兩個聯盟。這兩個聯盟都長期存在并不斷地發展,這是我國統一戰線所獨具的特點和優點。兩個聯盟的思想是我黨對無產階級革命戰略和策略思想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對新時期統一戰線兩個聯盟思想的認識是對毛澤東民主革命時期統一戰線兩個聯盟思想的認識繼承和發展,成功地實現了由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向社會主義愛國統一戰線的歷史性過渡。其繼承和發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關于統一戰線的范圍和對象問題。統一戰線政治基礎問題,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兩個聯盟內部之間矛盾的具體政策。
關鍵詞:鄧小平毛澤東統一戰線兩個聯盟
中圖分類號:A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034-02
一、在統一戰線的范圍和對象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范圍以寬為宜”的原則
統一戰線的范圍和對象問題,歷來是統一戰線的核心問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中,一貫將爭取最大多數的同盟者作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策略原則,擺在無產階級總的戰略路線的位置上。為此,毛澤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確定了不同的統一戰線的范圍和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范圍主要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等其他勞動者的聯盟、工人階級同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的階級狀況發生了變化。作為勞動階級內部的聯盟擴大和加強了,知識分子、各民主黨派和改造后成為社會主艾勞動者的成員中的大多數,都已經進入勞動者內部的聯盟,剩下來的少數非勞動者覺悟有了提高,基本上都是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者。這個時期,統一戰線的范圍,是全體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兩個聯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階級狀況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此帶來統一戰線內部聯盟結構也發生了根本變化。針對這些變化,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國家進入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中心任務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革命統一戰線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提出了統一戰線的范圍和對象“以寬為宣”的原則。他說:“統一戰線的對象,清楚得很,顧名思義,是把一切能夠聯合的都聯合起來,范圍以寬為宜,寬有利,不是窄有利。”根據這個原則,他確定“統一戰線的性質,叫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就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愛國者的聯盟。這樣范圍就寬了,具有廣泛的性質。”確切地說。它已經由階級的聯盟發展成為兩個范圍的聯盟,即成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
由階級的聯盟發展到兩個范圍的聯盟,這是我國統一戰線出現了新格局。統一戰線的任務和對象發生了根本變化的必然結果。鄧小平同志從深度和廣度上擴展了毛澤東統一戰線兩個聯盟思想,從理論上做出新的概括使統戰工作的領域、范圍和對象更加寬廣。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的體現,他對于我國統一戰線的發展將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正如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統一戰線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擴大了,不僅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還包括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前程遠大,大有可為。”
二、在統一戰線政治基礎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建立愛國統一戰線的主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使命,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又將革命統一戰線發展為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指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一切愛國民主人士在內的幾萬萬人的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內部,有兩個互相聯系而又互相區別的聯盟:一個是勞動者之間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一個是勞動者和非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指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內部兩個聯盟的政治基礎是反帝反封建,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大限度地減少和孤立反對派,以完成黨在民主改革時期的特定歷史使命。
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同志全面分析我國社會階級狀況的根本變化和統一戰線內部結構相應發生的變化,于1979年明確提出新時期統一戰線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切愛國者的聯盟。他敏銳地指出:“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這一概括表明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范圍具有空前廣泛的特點,它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基礎上更加鞏固和發展了,已經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團結。其統戰對象包括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非黨知識分子干部,起義投誠的原國民黨軍官、原工商業者、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愛國的宗教領袖人物、去臺人員留在大陸的親屬和親友、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此外,還包括個體工商業者。我國的統一戰線包括了擁護祖國統一為基礎的廣泛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盟。這樣,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便構成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1981年,鄧小平同志正式將新時期統一戰線稱為“愛國統一戰線”。
在論及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時,鄧小平深刻地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
鄧小平同志將統一戰線工作的重點,從毛澤東時代的反帝反封建以及“文革”期間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上業,這是對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的一個重大貢獻。
三、在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兩個聯盟內部之間矛盾的具體政策上,鄧小平提出了更為科學的設想
統一戰線是各民主階級、階層、政治派別和一切愛國力量在一定基礎上的政治聯盟。在聯盟之間以及聯盟內部既有一致性的一面,又有矛盾性的一面。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處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時提出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聯合、求團結的策略。三大改造完成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解決,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毛澤東認為,社會上大量的矛盾是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方法,不能用專政的方法,甚至也不能用一般強制和壓腋的方法,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
鄧小平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善于根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創造性提出解決統一戰線內部聯盟之間矛盾的一系列政策。在統一戰線內部,社會主義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雖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和斗爭。但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因此,新時期應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總題目,遵照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原則,堅持正確教育的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這就是說,在人民內部不是“又聯合又斗爭”的問題,不能把這個口號用來時付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在人民內部是堅持正面教育和批評與自我批評,雖然從廣泛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斗爭,但一般說這不是階級間的斗爭,也不是什么策略原則,而是一種教育方法。
我黨關于知識分子政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曾出現過重大偏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在知識分子問題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重新確認腦力勞動者也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知識分子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依靠力量。1978年,鄧小平進一步肯定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尊重和依靠知識分子,猶如我們必須尊重和依靠工人和農民一樣。這一思想明確地載入1982年憲法之中。這就改變了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提出“團結,批評,教育,改造”的方針。更加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關于和民主黨派的關系問題,鄧小平指出:“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現在他們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強調要尊重民主黨派的獨立性,支持他們的工作。在此基礎上。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重申了黨對民主黨派的方針,并將其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加強了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一切愛國的黨外朋友的合作。這比毛澤東在1956年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增添了新的內容,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歷史經驗的生動概括和總結,又是對黨同民主黨派團結合作一貫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合乎邏輯的發展。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