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森
摘要:西部地市高校大學生消費有著鮮明的特點,調查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分析大學生消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消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西部地市高校大學生消費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F01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113-02
消費是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連接點。大學生消費雖然是個人的事情,但卻受到社會價值、文化發展、學校教育方式、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是全國人口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和特別的生活環境。有著獨立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特點,并對未來消費文化的構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分析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和發展態勢,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和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市高校是指省、市(地)共管,以市(地)為主的處在非中心城市的高校,這些高校大多為近幾年剛升格的本科院校和新組建的高職高專。我國西部是經濟社會相對落后的地區,西部地市高校大學生消費具有比較明顯的區別于其他地區高校大學生的消費特點。
一、大學生消費現狀
在調查大學生消費現狀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案訪談法,向廣西三所地市高校隨機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內容涉及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理念等三個方面。回收問卷925份,剔除無效問卷40份,最終有效問卷885份,回收率為92.5%,有效問卷率為95.7%。調查結果顯示西部地市高校大學生消費在整體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消費水平不高。近幾年,調查研究大學生消費現象的文章很多。大部分調查的結果是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高消費現象。如有的學者說:中國大學生正在成為消費的“主力軍”,“錢不夠花”在當今大學校園已是一種普遍感覺。大學生的消費大大高于一般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他們追求時尚、感受奢侈、享受購物,“一月五百貧困戶,千兒八百剛夠用,兩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是大戶。”可能是地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學校生源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在調查中沒有發現西部地市高校在校大學生整體上存在高消費現象,他們大多數人的消費屬于適度型消費。月消費額在300元以下的學生占調查總數的21%,300~500元的占68%,501-800元的占8%,801-1200元的占3%。西部地市高校大學生中貧困生較多。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貧困生大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他們理解并體諒父母和家庭的難處,消費謹慎、理性。不少大學生還力爭通過自己的課外勞動增加收入以減輕家庭負擔。據統計,有75%的學生參加過多種形式的勤工儉學,過著儉樸而忙碌的大學生活。但同時亦有少部分的學生消費屬于高消費。他們的消費額是普通同學的2-3倍。
2、消費結構相對合理。大學生的消費既包括個人必需的生活消費,也包括發展自身的學習消費,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消費還包括感情投資的社交消費和戀愛消費,不少學生為豐富生活,還會進行體育消費和娛樂消費等。大學生消費結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中,用在伙食上的費用男女生有較大差別。92%的學生伙食費超過月消費總額的50%,如果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劃分: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在59%以上為生活絕對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50%為小康,在20%-40%為富裕,20%以下為最富裕。那么,我們所調查的學生生活水平整體上處在溫飽階段。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除了進行滿足基本生活和學習這類基礎需要的消費外,還要進行其他諸如人際交往和情感消費。因為人們除了有生理需求外,還有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情感消費主要有:
(1)旅游消費。旅游是一種實現個體心理滿足和信息交流需要的活動。它已被大學生視為一種有意義的健康消費行為。由于西部地市高校大部分學生家庭不富裕,加之許多學校所在地市旅游產業不發達,大部分大學生在這方面的消費很少。調查顯示,有70%的同學沒去過有名的風景名勝區或旅游城市。
(2)人情消費。過著集體生活的青年大學生普遍希望在團體中有一個位置,積極尋求群體歸屬感。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時代,這種需要很多時候是通過物質手段來實現的,從而產生一定的人情消費。但從調查結果看,75%的學生人情消費月均支出在50元以下。男同學在這方面的支出要相對多些,有15%的男同學月均人情消費在80元以上。通過訪談得知。在西部地市高校,請客送禮之風不是太盛,在一些為了增進友情而必要的投入中,大多數同學的消費都顯得比較理性,如在學校周邊的小吃店請客。在學校食堂舉行老鄉宴會等,很少著意講排場、擺闊氣的現象。
(3)通訊消費。21世紀是信息時代,大學生需要與外界建立及時、暢通的聯系,固定電話、手機和網絡是大家用得較多的工具,隨著手機日漸便宜和移動電話資費的不斷下調,大學生的手機擁有率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調查顯示,97%的大學生擁有手機,但手機話費并不算多,30%的同學月均話費在20元以下,55%的同學月均話費為30-50元。在通訊費用里有一部分是必需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浪費在不必要的閑聊中了。
(4)網絡消費。當前,通過網絡來豐富生活已成為大學生的共識。上網查閱資料,通過網絡聊天、交友,或者在網上聽歌、看電影等已成為許多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內容,還有一部分同學熱衷于玩網絡游戲。因而網絡消費也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一個重要部份。從調查中得知,83%的同學每月上網費用為30元左右,有5%的同學上網費用月均超百元。
(5)戀愛消費。大學生談戀愛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通過訪談了解到,在校大學生大部分都渴望涉足愛河,而情人節、戀愛日和朋友生日等這些在大學生看來充滿浪漫色彩的日子,都需要一定的經濟開銷。調查顯示,30%的同學每月戀愛費用在30-50元,不算高,但也有6%的同學戀愛費用月均超過100元,在浪漫中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
在大學生的消費構成中,還有一部分同學存在體育消費和娛樂消費。體育消費主要體現在購買大眾化的體育用品和體育服裝上。據調查,這方面的消費雖然因人而異,但從整體上看,人均消費額不高,90%的同學月均支出在30元以下。或許是因為西部地市高校大學生家庭及所在地的影響,在我們的調查中沒有發現花大錢去專業的健身館健身、美體的現象。花錢去高檔電影院或KTV包廂看電影、唱歌的學生也極少。娛樂高消費學生人數沒達總人數的1%。其他學生的娛樂消費主要是花在上網聽歌、看電影或玩游戲上,但所花的費用不多,大部分人月均在加元以下。
3、消費理念比較現實。雖然大學生處在追求個性發展、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齡階段。但因消費能力有限,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他們在消費時首先考慮的是價格,其次是質量,第三是時間或方便程度,每購買一件商品或一項服務都力求“花得值”。如在對待最能體現形象的服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