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蓉 林 雷
摘要: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和碩博士論文庫。對我國近年來關于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從必然性、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策略和途徑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并對該領域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121-02
一、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地方高校,一般指省屬或地市所屬的教學型高校。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研究從兩方面展開。一是高校服務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二是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教育分層、辦學定位和特色辦學的必然要求。
1、高校服務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1)大學職能的演變角度。大學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起來的社會機構,大學的職能隨著社會需要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鄭旭(2007)認為,從中世紀的大學到柏林大學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再到威斯康星大學把“直接為社會服務”確定為大學第三功能,可見大學職能的發展歷程是社會需求和大學內在規律的統一。大學為社會服務是世界性潮流,是不可逆轉的。(2)世界著名大學的經驗。馬德秀(2004)指出,世界著名大學一般都把服務社會作為核心理念,自覺地為人類社會發展、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如斯坦福大學提出“立志創造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知識”;劍橋大學的使命是“通過追求國際最高水平的、優秀的教育、知識和研究,為社會作出貢獻”;東京大學則期望“通過積極地用研究成果回報社會和工商業,以進一步提升自身存在的價值”。
2、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性。(1)市場經濟視角。謝秀英(1999)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高等學校空間區位已經由“點狀集積”轉向服務市場的區位指向,市場化、社區化、地方化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主要特征。地方高校應立足地方特點和資源優勢。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生源和服務范圍,從而形成向心力,有利于地方人才的培養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2)教育分層視角。教育分層是指高等教育系統產生的層次分化。趙炳起(2007)認為,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層次結構中處于底層,應以社會需求為視角,調整戰略定位;應以區域化為基礎,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王立新(2007)認為,從國家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就是要發揮地方高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而地方高校的優勢也在于為地方做好服務。(3)辦學定位視角。王旭東(2007)認為,地方高校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區別于部屬院校。部屬院校的定位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面向國家戰略需要、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地方高校應面向地方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適合地方需要的應用研究。(4)特色辦學視角。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急速推進的過程中,存在著高校辦學模式趨同的現象,這在地方高校尤為明顯。郭連軍(2005)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構筑地方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關鍵是高校的區域化,即結合本地的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在服務地方中辦出特色。以區域化為基礎打造核心競爭力。
二、我國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關于我國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的主要如下:
1、服務經濟社會的意識不強。王旭東(2007)指出,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高校沒有認識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辦學模式,在人才培養上追求規模、層次;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追求大而全;在科研研究上不聯系實際。只關注課題、論文數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對老師基本上不作社會服務方面的要求,考核評價時也不將其列入指標,認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只限于高水平大學建設和高校教學質量,而涉及高校的社會服務只提及科技成果轉化。
2、教育結構對經濟結構的協調程度不夠。高校教育結構關系人才培養的專業、規格和適應工作的能力。夏躍平(2005)認為。地方高校的教育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出現矛盾。地方高校的傳統學科比重較大,新興學科比重較低。對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力不足,對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推動力不強,而且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供給的需求。
3、科學技術對經濟建設的支持程度不夠。高校作為高薪技術孵化基地的作用,主要通過發揮技術支持、咨詢服務、教育服務、信息交流等功能來實現。夏躍平(2005)指出,地方高校參與經濟建設的程度不夠,突出表現為高校作為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在帶動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和促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更是存在不足。
4、服務社會的體制和機制不健全。李先武(2005)認為,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依托體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管理體制不完善和投資體制不完善方面。運行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對區域高等教育宏觀調控機制不健全和地方高等教育的自我調試機制不健全兩個方面。如地方政府的經濟調節不力、政策導向不明和法規控制相對薄弱;地方高校辦學動力不足等。
三、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策略與途徑
綜觀各家觀點,學者們一致認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應成為地方高校的一種辦學理念,貫徹到辦學活動的方方面面。
1、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張正艾(2006)認為,地方高校應該強化辦學理念中的服務意識,把握好辦學定位,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強化人才培養、科技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意識,樹立全方位服務觀;強化區域化意識。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樹立協調發展的服務觀;強化效益意識,樹立合作雙贏的意識;強化政策法規意識,樹立可持續的服務觀。
2、要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和人才培訓服務。王立新(2007)認為,地方高校要圍繞服務地方的目標,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源源不斷地為當地輸送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王旭東(2007)指出,地方高校要面向社會開展教學服務,成為區域內重要的人才培訓中心;在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企事業訂單式委托培養、區域內居民文化素質提高等方面取得實效。
3、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文化支撐。有專家(2003)認為,地方高校要緊密圍繞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優先發展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重視發展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專業。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更多地為地方經濟作咨詢顧問、技術指導。要按照地方產業發展規劃,依托地方資源,大力興辦科技產業,實現地方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提高產品科技附加值。增強時地方經濟發展產生輻射帶動作用。趙懷禮、王志剛(2007)認為。地方高校要向社會開放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與社會共享資源;組織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傳播,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
4、要建設有利于地方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體制機制。王旭東(2007)認為,地方高校要成立社會服務工作專門機構,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學校的規劃和計劃,統籌規劃和具體實施學校的社會服務工作。時教師履行必要的社會服務職責提出明確要求,建立社會服務工作激勵機制,將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情況納入干部教師考核指標體系。結合專業教學和專業實習實踐,組織多種形式和內容的學生社會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能力。
四、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展望
目前,在我國1700多所高校中,部委院校僅100多所,1600多所高校都屬地方院校,地方高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因此,開展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有利于開辟我國高校服務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推動高校前進的新局面。
綜觀近年來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對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較多的探討,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這些探討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可供借鑒的經驗。(2)研究側重于地方高校的共性,結合各地實際以及如何發揮地方高校的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研究還比較欠缺,尤其是對地方中心城市院校的個性研究不夠。(3)策略和途徑研究可操作性不強,對于落實這些政策建議的具體機制研究不夠。系統、深入的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專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展。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