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業銀 陳超群
摘要:闡釋了旅游資源學在高職旅游專業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從旅游資源學的角度探討了旅游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分析了目前旅游資源教學過程中,就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上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從旅游資源學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字:旅游資源學;職業能力;高職教育
作者簡介:覃業銀(1960-),男,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遺產旅游;陳超群(1974-),男,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資源開發遺產旅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1-0020-02
旅游資源學是研究旅游資源的分類、特點及開發利用的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并且是高等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該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和學科領域十分廣泛,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該課程除了豐富學生旅游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對本土旅游資源和旅游事業的熱愛,促成強烈的本土旅游情結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對將來從事旅游工作有直接幫助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綜合體,即職業能力,但在旅游資源學教學中,許多教師模糊了職業教育的性質,沒有凸現出高職教育的特征,教學中過于強調以旅游資源學科為中心傳授系統的旅游資源知識,輕視與旅游資源課程有關的旅游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
現象,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職《旅游資源學》的職業能力培養途徑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一、高職旅游資源學職業能力分析
對于高職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它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培養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區等的高素質技能型服務人員,因此,從旅游資源學的角度來看,旅游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為:
(一)旅游資源的分析和講解能力
當前,隨著游客文化層次和品位的不斷提高,許多游客要求對景點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對導游的講解,他們不再滿足于導游人員用一些傳說或故事來敷衍了事。游客品位的提高就迫切要求導游人員在對景點講解時要提高科學性和藝術性。所以在導游過程中,導游人員首先必須能夠清楚的判斷所講解的景觀是何種性質的旅游資源,并要根據判斷結果分析其成因、目前高職旅游資源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分析旅游資源的景觀特征和美學特征,能通過恰當地講解把這些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客人。
(二)旅游產品開發和設計的能力
旅游產品的開發和設計是旅行社工作人員的一項基本職業能力,其中旅游產品的開發是指根據目標市場的現實需求,對旅游資源、旅游設施等進行規劃、設計、開發和組合的過程,其核心內容就是對旅游線路的組合和設計。而旅游線路的設計要根據某景區或區域旅游資源情況去提煉、歸納線路的主題,或根據既定的主題去收集相關的旅游資源信息將其組合成線路,這就要求旅行社從業人員必須在分析旅游資源特征的基礎上把這些景觀元素有機的組合成相應的主題旅游線路的能力。
(三)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能力
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許多地區旅游資源被破壞,旅游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影響了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旅游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旅游從業人員。一方面,從業人員在旅游實踐過程中,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理解和落實將影響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實現。另一方面,從業人員,尤其是導游員對旅游者關于旅游資源、環境保護的宣傳及對游客破壞行為的制止,對旅游可持續發展起到驅動作用。所以旅游職業教育必須讓學生樹立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具有保護資源和環境的能力。而這些意識、習慣、能力的養成是能夠通過旅游資源來培養和塑造的。
二、旅游資源學職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高職旅游教育起步較晚,在旅游資源學的教學過程中一直采用傳統的的授課方式,不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在觀念上對職業能力認識不足
目前許多教師對高職旅游職業教育的目標認識模糊,認為旅游資源學不是導游證考試的考試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片面的強調理論的講解,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偏重知識目標,對職業能力目標重視不足
旅游資源學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若僅是為掌握知識而學知識則是舍本逐末,因為許多學生掌握了知識,而沒有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知識,即能力的培養,則掌握知識就沒有多大意義。在旅游資源學中,讓學生養成有關的情感、觀念、態度是必要的,但作為職業教育的課程,旅游資源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是追求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
(三)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重教師主導作用而輕視學生的主導作用
在旅游資源學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理論+課堂講授”,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課堂參與性不強,互動少,課堂效果差,不能保證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四)輕視實踐教學
目前高職院校在旅游資源學的教學中,只重視理論教學,雖然有些院校在教學計劃中已經把實踐教學列入了課程教學的要求,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只是流于形式,使學生失去了在實踐中培養自己職業能力的機會。
三、旅游資源學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研究
(一)確定教學目標
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準,結合本地旅游經濟發展的實際,通過市場調研,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并建立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知識體系,摒棄基礎理論教育對高職旅游資源學教學的影響,讓老師和學生都明白旅游資源學是一門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基礎課程。
(二)改革教學內容,確立旅游資源學教學內容的模塊化
從職業崗位實際需要出發的思路,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來設計教學內容,在理論教學上以“夠用、精講”為原則,同時合理提高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為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可將旅游資源學教學分解為旅游資源學基本概念模塊、旅游產品的開發和設計模塊和旅游資源的保護模塊三個大模塊,每個大模塊下又可以根據內容的相關性等特征分為若干個子模塊,使旅游資源學在職業能力的培養上更具有針對性。
(三)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和項目導向性教學
多媒體技術的信息、表達方式能充分體現旅游資源的直觀性。而且,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和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此外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載體進行溝通交流和協作學習,拓寬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制作課件時根據各部分的教學目標,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準確把握各模塊重難點及教學信息的最佳組織和傳輸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課件系統分為教學演示型和學生自主學習型兩個模塊來組織。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可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塊,如旅游線路設計模塊和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保護模塊可以采用項目導向性教學,包括學習內容、學習建議、檢索查詢、參考資料、師生信息交流、習題等內容,通過項目導向性教學,學生對本課程的自主學習有所適應。
(四)整改實踐教學
擴大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實行模塊教學,具體操作過程如下:(1)實踐課程前期準備。由教師完成各種實踐目標設置,分幾個模塊進行;讓學生熟悉各模塊必須掌握的一些工作技巧,如數碼相機等儀器的使用;各種表格填制;野外工作、生活的常識等,使學生心理上有準備。(2)實踐基地建設。重視實踐基地的選擇,建立好2~3個校外實踐基地。一方面基地要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實際需要出發;同時要符合從景點到景區的認知規律,能由點及面地滿足學生探索各類旅游資源的求知愿望,為學生進行初級的旅游資源規劃實踐提供素材。如在北京、云南等地建立綜合度較高的實踐基地。另一方面要考慮將本地的旅游景區,最好是把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鄉過渡帶景區作為基地,這類景區通常最能代表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準,為學生準確定位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程度和旅游經濟發展的狀況提供直觀的參照物。(3)實踐教學方案甄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設計自己的方案。教師實踐教學的內容以課題的形式分成許多小命題,每一命題又設定許多知識群指標和實踐知識模塊。每一個小組在完成個人命題習作的前提下,還要以小組的名義挑選一個共同研究的課題進行實踐研究,并寫出實踐報告或就某類資源寫出資源開發規劃書。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激發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創造思維潛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2]樊流梧.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理論與實踐[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趙伯莊.加強高職專業實踐環節的思考[N].中國教育報,2001-12-21.
[4]王曉楠.《旅游管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初探[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11).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