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對高職英語教師的信念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高職英語教師具有了與英語教學改革相適應的現代教師信念,但是存在著教師的“信念理論”與“實踐理論”、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學生信念不一致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改革學生英語學習評價體系和教師考核辦法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師;教師信念;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袁榮兒(1965-),女,浙江富陽人,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外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英語詞匯學。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1-0060-03
一、調查研究的意義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就拿浙江省為例,現有普通高等學校77所,其中屬于高等職業教育的達51所。全國的高職院校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年均遞增速度都在20%以上,到目前為止,全國各類高職院校已有1300多所,在校生達789萬人,占了整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職高專院校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出現了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英語知識水平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素質(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與此同時,各高職院校的英語課時被減少,而學生的英語考級通過率又被大大強調,這使得不少高職英語教師感到無所適從,信心大減,某些信念在動搖。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何去何從,許多高職英語教師心中沒底。
筆者希望通過調查了解高職英語教師的信念,了解教師的教學行為,反思高職英語教學,從而促進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
二、調查研究的內容
這里的“信念”不是指一個人的信仰或理想之類的東西, 而是泛指人們所信以為真的東西、人們內心深處對特定事物的個人看法。具體一點來說,與教師教學生活有關的信念主要包括:教學目的的信念、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師角色的信念、課程安排與學習者的信念、學習環境與教學模式的信念等方面。其中有些信念是顯性的、可以陳述的,有些卻是內隱的、只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本文將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對以上內容的某個方面或某個角度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
三、調查研究的實施過程
1.利用英語教材研討會和省英語教學大年會的機會對55所高職院校(主要是浙江省)的87位一線教師進行了教師信念問卷調查,調查包括選擇題和簡答題,其中選擇題采用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進行。問卷測量可以了解教師信念的大致輪廓和整體情形,以了解我國目前高職英語教師信念的整個面的情況,找出一些共性的東西進行探討和分析。同時在問卷測量的基礎上對其中的8位教師進行了訪談,因為訪談研究能了解教師信念深層的、內隱的部分,兩者互為補充、相互襯托,這樣更有利于對教師信念的研究,研究結果的科學性也會更高。在訪談的時候以一些典型的問題如“高職英語教學是否應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切入口進行深度溝通,同時也不阻止訪談教師的自由發揮。
2.以探究教師信念和學生信念是否存在差異或沖突為目的,以教師信念調查問卷為參照對浙江的三所高職院校的31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采用選擇題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進行。
3.利用本文作者所在學院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機會公布調查數據,分析探討了相關問題。
4.對優秀高職英語教師進行了個案的研究(包括訪談、隨堂聽課、與學生交談),探索教師信念的復雜性。
四、調查研究的結果
1.對高職英語教學目的的信念。所有的教師都認為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應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與此同時,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英語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其中各種技能的重輕順序排列為:交際能力(4.15)(或者是聽說能力:4.03)→閱讀能力(3.23)→寫作能力(2.97)。不同意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灌輸知識(2.01)。
2.對教學活動的信念。課堂教學活動是由“教”與“學”兩個方面組成,但是“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教”必須服務于“學”,所以教師們都認為英語課堂應該多安排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如討論、情景對話、問答、競賽、角色扮演等(4.38)。
3.對教師角色的信念。理想的教師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助學者,學生應該是學習的積極參與者。但是面對大多數的高職學生,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的主宰者,不會讓學生參與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2.12),因為擔心學生最后什么也沒學。基于目前的教學現狀,教師們還是很贊同學生的需求很重要,師生關系需要重新認識。
4.對課程內容與設置的信念。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是學科型,而是應用性人才,英語教學應該服從和服務于這一培養目標;同時,高職英語教學受學時、學制及生源的限制,肯定不能面面俱到,這就決定了高職英語教學應該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目前我們國家的幾種最主要的教材基本體現了“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理念(3.92),但大多數高職院校一學年的英語課時設置不合理(2.32)。在高職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沒有必要開設專業英語課這個問題上,統計結果顯示均值為2.97,標準離差為1.40,這表明教師們的觀點不一致。當學生通過學習仍無法達到課程的教學要求時,其補救措施是補考,但是教師們一致認為學生的英語補考通過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上的通過,補考學生的英語其實并沒有多少提高(4.58)。
5.對學習者的信念。學習者角色是以教師角色為前提的,所以成功的學習者應該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探索者和教師的伙伴。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依次是學習的自覺性(自身的努力)(4.29)→興趣(4.03)→學習方法(3.5)→授課教師(2.76)。對于現在的高職學生情況,教師們很贊同以下看法: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同時存在個體差異(4.52);英語學習素質偏低(3.93);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較差,學習的自覺性低(4.18)。以上信念同袁榮兒(2007)通過對學生大規模的課前、課后和課堂的學習習慣、行為和自我認識等方面的調查所得出的結論相吻合。
6.對教學模式的信念。大多數的教師都不會竭力堅持哪一種教學模式,因為高職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是這門英語課程的全部課時,不同的課型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無論是現代的交際教學法還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都有其可借鑒的地方。對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教學效果,教師們持肯定態度(3.97),而對于網絡自主學習平臺教師們認為有肯定比沒有好,但是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是否幫助很大,教師們不敢寄予厚望(3.14),這是基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覺學習態度的沒把握。
7.對現有的教學環境的信念。大部分的院校對教師的考核分三個方面:教學工作量、科研任務和其他工作。一般的英語教師周課時都在12節以上,再加上批改作業的超大工作量(師生比率的嚴重失調造成),對此教師們基本不贊同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適中(2.25),更不認同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師的科研任務合理(2.12)。至于英語教學是否被重視,英語教師是否被重視,不同學校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但教師們一致認同英語教學是否被重視跟學校的領導是否看重英語以及領導自己的英語水平有一定的關系。
五、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一)高職英語教師的信念理論與實踐理論的分裂
樓荷英、寮菲(2005)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關系研究中發現每位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其教學信念大體相關,也存在脫節的現象。而高職英語教師的信念理論與教學行為很多時候存在著不一致性,舉例如下:
1.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為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4.38),但是大部分的老師承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a.學生的主動性太差,如果以學生為中心可能會一事無成,只好由教師來安排一切,學什么、怎么學。b.課堂教學課時非常有限,而要學的東西太多,還要應付考試,怎么辦?所以很多老師會有這種下意識:趕緊給學生多灌一點,能多講一點就多講一點(這又跟教師原有的信念“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相背離了)。c.由于近幾年的擴招造成師生比例的失調,有些學校采取大班化教學,學生的自由練習活動就難以組織,學生練習后的成果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呈現,久而久之,教師沒有信心了,學生也沒興趣了(學生練習了英語以后教師不檢驗、不給機會表現,學生就會失去練習的壓力和動力)。d.教師的工作任務繁重,要真正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還是很費心思的。為了偷懶,可能有的老師會用傳統的翻譯法,這樣省時省力。
2.教師們都清楚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有些教師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實際行動上都沒有真正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布置課外學習任務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做一、二個練習題,到時候對對答案就是了。造成這個“信念理論”與“實踐理論”分裂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信心。比如有位老師非常推崇背誦這一學習方法,希望學生每周能自覺地背誦一點英語。為了督促學生,老師告訴學生每周二、四的中午他會在校食堂門口接受學生背誦,結果幾次沒等到一個學生,學生也沒有在別的時間別的地點找老師背誦,老師徹底失望。那么是什么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呢?探究的結果發現主要還是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不足和英語基礎薄弱。
3.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的教師不贊同目前高職學生參加的英語考級對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有很大幫助。英語考級作用肯定有,但不是提高各種英語運用能力的最佳方法。但是教師們非常重視考級,原因無外乎學校要求、學生要求、上面對學校評估的時候有要求。
(二)高職英語教師的教學信念與高職學生信念存在差異
1.在英語的教學目的上,教師信念和學生信念存在差異。教師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以能通過考試,還應該有更廣的社會和教育涵義,而學生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只是通過考試,對許多學生而言,英語學習是被迫的,內在動機不足。
2.在教學方法上師生也存在著意見不一致。由于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高,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更喜歡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只要坐在教室里聽聽就行了。有的同學甚至希望教師把要考試的內容講講就行。另外學生認為自身的薄弱環節是詞匯和語法,所以希望教師加強這方面的講解和訓練。正因為學生理解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考試,而英語的交際能力沒有硬性的考核,所以學生自己也沒有這方面的強烈愿望,這就體會不到英語交際能力的薄弱了。
3.師生信念存在著以上的差異,由此也導致了師生在對待課堂糾正錯誤這一問題的信念差異。學生希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糾正自己和同學在詞匯、語法等方面的錯誤。教師則認為如果是以語法為重點的課堂教學,那么糾正錯誤是必要的;如果是以交際為目的的課堂活動,那么教師側重的是英語的流利性和意思的傳達。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習慣和學生的要求還是經常糾正錯誤。
六、討論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高職英語教師似乎有兩套信念,即理想教學環境下的信念和以高職學生為教學對象的信念。或者說由于高職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造成了高職英語教師的信念動搖,造成了教師的“信念理論”與“實踐理論”的分裂。為了解決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學生因素的哪些方面是可變的,哪些是無法改變或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首先學生入學時的英語基礎差,這一現實無法改變,學生入學時的英語學習內在動機不足也不能短時間內改變,那么學生的需求呢?學生想千方百計地通過考試,有的學生不惜冒險作弊,為什么?因為我們教師重視考試的結果,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側重于終結性評價。如果我們改變評價的方式,學生的需求也就改變了。而我們對優秀教師的個案研究發現,除了優秀教師各自有的魅力如個性、親和力、高尚師德等以外,他們都非常重視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注重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等各個方面的進步。不論學生原來的英語水平如何,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都被教師記錄下來,作為將來教師對學生成績評定的依據。所以,要改變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被動性,就必須改革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體系,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探討如何使教師的信念理論付諸于教學行動。對于教師信念研究的一個共識就是教師信念具有相當的“頑固性”,教師信念一旦形成便處于一種“自信”狀態,一般情況下是難以改變的。要改變教師的信念是困難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信念的建構不同于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因為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可以采用傳授,展示,描述或講解的方式來完成。一些實證研究證明了促進教師反思對于改變教師的信念是行之有效的。
如何促進教師反思,我們可以借鑒對待學生的方法,即改革對高職英語教師的評價體系,把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學生評價作為年終考核,職稱評定等的重點(而不是占很小的比例起點綴作用),從而促使教師去認真評估自己的信念,積極考察自己的英語課堂,仔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我們的管理部門要為教師反思教學積極創造條件,如減少教師超負荷的工作量,如果教師象機器一樣整天忙于課堂教學就根本沒時間來反思教學;教研教改成果與學術研究成果同等對待。
七、結束語
從以上的研究表明:我們高職的大部分英語教師具有了與英語教學改革相適應的現代教師信念,但是其“信念理論”與“實踐理論”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學生信念也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如何縮短差距解決矛盾,改革學生的英語學習評價體系,重視形成性評價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樣,改革對高職英語教師的考核辦法也可能會促使教師對自己的觀念和看法作理性的思考和審視,糾正明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信念,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從調查過程中接觸到的高職教師身上感覺到高職教師的一種被動的、無奈的消極情緒,這也提醒我們的管理部門要重視高職英語教學環境的改善,同時也反映了高職英語教師信念研究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樺.論教師信念體系[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3).
[2]于蘭.社會建構主義模式下外語教師的信念[J].渤海大學學報,2004(6).
[3]朱涌河.教師信念體系和教師專業發展[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3).
[4]王樂.外語教師的教育理論和行動理論在教學中的相互關系及影響[J].國外外語教學,2002(3).
[5]鄭新民.教師信念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5).
責任編輯: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