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梅
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它要求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許多國家、政府間組織和國際民間組織致力于國際投資多邊立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這些現有的多邊投資公約適用范圍有限,且往往只涉及到國際投資領域中的一些專門事項。雖然二戰后,國際社會從未停止過多邊投資立法,但除了就一些非實體性的、單方面的問題達成協議外,至今為止還沒有產生一部綜合性的全面調整國際投資的多邊條約,這種局面是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的。
一、根本原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立法價值觀的分歧
發達國家傾向于建立一個高度自由化的投資條約,發達國家的這種高度自由化的立法傾向的目的是使其資本滲入最具潛力的市場,進行最有效的組合,采取最有效的運行方式,以獲取最大的利益。
而發展中國家的外資立法卻經歷了痛苦的演變。首先,20世紀80年代以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為維護政治獨立和經濟主權,對外資的態度帶有明顯的限制性。它們借助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大決議的形式,反復重申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和東道國對外資的管轄權特別是對跨國公司管理與控制的權力,以及征收與國有化權力等代表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原則和規定,對那些片面維護跨國投資者利益的所謂西方國際法規則提出了強烈的質疑。其次,80年代中后期,落后的國內經濟局面加上嚴重的外債危機和惡劣的投資環境,使得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急劇減少。在此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紛紛出臺或修改外資法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對外資采取嚴厲措施的情形已較為少見:僅以國有化事件為例,1975年全世界共發生此類事件53起,1985年猛然下降到1起,而從1985年至1991年間,還沒有發生過國有化事件。戰后國際直接投資大部分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奇缺,所以不得不被動地回應。
二、內部原因:有效立法平臺的缺乏
要想在一個多元化的國際社會達成一個與各自利益密切相關的投資協議,沒有一個有效的立法平臺,是十分困難的,雖然許多國際機構也有過努力,但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均難擔當重任。
(一)世界銀行的努力
1991年,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設立的發展委員會就認識到,需要制定一個整體性法律框架,以促進外國直接投資。這一任務由世界銀行總裁指派的一個工作組承擔。1992年該小組向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外國直接投資待遇指南》,世行承認,這個指南的制定不是宣告即己確認的國際法規則,因為在此領域尚缺乏關于哪些規則已構成即已確認的國際法規則的普遍共識。這些規則在性質上應當是不失偏頗的,因而可能獲得廣泛的國際承認。但是,從總體上看,世行指南偏重于對外國投資的保護,并主要反映了發達國家關于外資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可見,作為綜合性投資立法平臺,世界銀行有其局限性。
(二)經合組織的努力
OECD的MAI方案雖然美好卻脫離了現實,雖然高度自由化的投資協議是符合經濟全球化和投資自由化趨勢的,但經合組織卻忽略立法水平應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特別是國際范圍內的經濟立法應當符合世界各國的一般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要照顧發展中國家。OECD的MAI草案完全是為發達國家的利益而設定的,這是極不符合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從MAI談判過程中表露出的種種分歧和矛盾可以看出,一個真正有效的綜合性多邊投資條約,必須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一般水平相適應,反映各國的利益,謀求國家利益“共贏”。鑒于此,經合組織不能承擔作為多邊投資立法平臺的重任。
三、外部原因:局部利益成為國際投資立法的新障礙
在一系列多邊投資立法因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制而擱淺時,發達國家一方面繼續運用經濟貿易上的實力和談判優勢向發展中國家施壓,要求將更多的投資問題搬上立法日程;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彼此之間加緊協調有關投資的問題,于是一系列區域性多邊投資協議得以產生,這些區域性投資協議是與區域內成員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然而,正是這些高水平的、高度自由化的區域性投資協定將成為今后國際投資多邊立法的障礙。
區域性多邊投資協定是與區域經濟水平相適應的,貫穿于其中的是區域內成員的立法價值觀,而國際投資立法應該反映的是各國的共同價值觀,這樣,占有優勢地位的發達國家是不肯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的。而且區域多邊投資協定是為區域利益而設定的,區域內部高度自由化的投資準入制度和投資保護制度以及高效的投資爭端解決制度充分保證了區域內的投資自由化,如果要在國際社會形成綜合性的多邊投資規則,它們的利益肯定受到影響。雖然,從長遠來看,建立國際多邊投資協定有利于各國的利益,但是又有哪個國家愿意放棄眼前豐厚的利益而寄希望于沒有保證的預期利益呢?所以,區域多邊投資協定勢必成為今后國際投資立法的新障礙。
至今為止還沒有產生一部綜合性的全面調整國際投資的多邊條約,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的今天,這種局面是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的。我們希望一項兼顧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意志綜合性的投資規則能夠盡早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