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意
公司以法人的身份活躍在經濟生活中,是典型的私主體,奉行私法自治,講究等價有償。從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Berle和Dodd圍繞著“董事和經理應當為誰服務”的論爭開始到如今,公司在自我盈利最大化外只對股東負責外還要對其他社會主體承擔責任的說法已被學界大多數的人所接受。筆者經歸納分析,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大體包括下面幾項:
一、對公司股東的責任——利益最大化
在市場經濟的現實中,不會存在絕對社會性慈善性的公司,公司對其股東的責任是其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責任,并且可以歸納為——逐利的最大化。討論任何社會責任都必須是在股東的利益訴求必須滿足的前提下才可能展開。雖然股東是公司的最終所有者,但是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是掌握在公司的董事、經理等管理人手中,因而公司對股東負責也是需要強調的。
在法律上及公司實踐上,股東一般通過股東大會這一權力機構參與到公司事務中去的,此外就是寄望于公司的投資經營能帶來無限的股息和分紅。股東尤其是公司的小股東可通過對公司重大事項的表決權和針對直接侵犯自身利益的行為起訴公司的訴訟權還有其他的制度設計保證自己的權利。在我國,公司法第34條規定的股東對相關會議記錄、會計賬簿的知情權,35條確定的公司發行新股時的優先認購權,第40條賦予代表公司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就可要求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及對股東大會權利的明確,以及累計投票制的確認,這些都有利于保護股東的權益。
二、增加雇員(職工)的利益——福利性投入
在雇員的工作環境、居住、子女教育、醫療、養老、技術培訓方面,對公司都有法定的及福利性的責任要求。這是公司社會責任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希望國內的公司能夠為了公司長遠的員工儲備以及出于道德上的責任,加大對辛勞的員工的福利性投入。
三、對債權人利益的維護——有欠有還
公司在交易的過程中要注重的債權人的利益,公司債務主要是合同之債和侵權之債,而侵權主要是對消費者的產品侵權。
不是說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真正的現實告訴我們,在國內,不要說使虛假信息的公布,即便到破產的時候連職工拖欠的工資都發不了,哪個人的債權人的債權又能得到完全的清償呢?在不了解美國法律對公司債權人保護實踐的前提下,下面列舉了一些制度,希望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在美國,對債權人保護的主要有《欺詐性產權轉讓法(FCL)》、和股息法還有破產法及大量的如“揭開公司面紗”、“深石”相關的判例組成的。在FCL中確立了真實原則即禁止債務人就財產權向他人移轉的問題向債權人說謊,首位原則即將債權人的利益放在自身、家族、朋友、股東以及精明的人之前予以考慮還有公正原則和不得有妨礙或延遲債務實際履行的實際意圖的交易的補充原則等原則,它們和那個與突破法人獨立人格做法類似的“媒介原則”及法律提供的多方面的最低限度保護債權人利益規則組成的“標準合同”共同在公司法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相較于美國公司界較為成熟的理論和長時間的發展,我們同樣要學習要完善。
此外,商業活動最講究就是誠實守信,現代公司想要擴張和大發展,僅憑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合作者需要投資借貸,交錯著種種債權債務關系,公司對債權人有欠有還的商業信譽也是一個公司長遠存續壯大的基本道德需求。
四、保護消費者的消費權益——“上帝的奴仆”
一個公司只有贏得了消費者才會在這個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去,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除了符合最基本的法律保護外就是要為他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消費者限于其有限的專業知識以及經濟力量,相對于公司而言一直是被視為弱勢群體。在我國就有專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其他國家也是如此,美國的侵權法重述第三版就專門闡述產品侵權的種種。這些都是公司無論是生產商還是經銷商都應當履行的基本的法定責任。
除此之外,將公司開到社區、提高辦事效率,完善周到的售后以及降低消費者的消費標準都是公司社會責任的一個部分。
五、創造優良的環境——從兩個層面入手
這里的環境即包括自然生態的環境、社區周圍的建設規劃,也包括人文環境,即一種文化價值觀的認同。公司對環境的責任就包括這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公司應當確保自身的經營行為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好影響;其二,公司對社會軟環境應該承擔責任,盡量用公司的物力財力來改善周圍的基礎設施,提高社區的投資印象,使整個區域升值促進自身土地投資的增加,同時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開發新技術,對整個產業甚至國家的科技發展帶來新的促進。
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及在法律中的落實其實就是權利分配和平衡的過程,無論是道德上的責任,還是法律上的責任,無論是出于自愿還是法律的強制力,都有它必然性和合理性。當然,對股東的利益訴求的滿足也好,對雇員、債權人、消費者和環境責任的承擔也好,公司社會責任要想實踐地更好,還是需要更普及的社會價值觀,需要更完善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