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
一、中學政治教師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
這是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的客觀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指出:“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是推行課程改革的關鍵。新的課程需要新型的教師。”可見,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教育改革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于教師這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所必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學政治教師責無旁貸。這是由中學政治教師的專業特點決定的。中學政治教師專業要求他們擔負“三觀”的教育重任,通過對學生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三觀”,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二、中學政治教師的基本要求
首先,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要熟練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基礎理論知識,使教育的內容更具有說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同時,還要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內外重要時政及其背景,緊緊把握時代脈博,深入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不斷的充實新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其次,有豐富的相關學科知識。由于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常常是與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相互聯系和交叉發展的。教師廣聞博記,涉獵各科知識,不斷積聚相關學科的知識,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厚積薄發,揮灑自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最后,掌握教育科學的知識。政治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心理學、教育學、學科教學論與教育管理知識,研究和掌握學生思想狀況、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就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成為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新課改中學政治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在新課改條件下,中學政治教師應具備以下幾種基本能力:
第一,正確的導向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政治課堂教學生學,關鍵是引導得當,導向是綱,其余是目。導向有學習方法引導,知識內容遷移,導引得當,就能培養學生學知識和用知識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提高政治覺悟。相反地,如果導引不當,會使教學走向誤區。
第二,角色轉換的能力。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學生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確立少教精講,實現“主演”到“導演”的角色轉變,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通過啟發誘導,引橋標路,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充分實現。
第三,較高的科研能力。新課改呼吁中學政治教師的創新智慧,“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堂課”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中學政治教師不能是教書匠,必須向教育家位移,這也是教師隊伍主體性的要求,政治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辯證思維能力,對自身的教育實踐總結歸納、演繹推理、實驗研究,從而不斷解決面臨新世紀的新問題,不至于落伍。通過不斷地研究與探索教育中的新問題,在解決新問題中促使教師要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教育教學,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從而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素質,
第四,捕捉信息的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中學政治教師必須要熟練掌握現代教學手段能力,將國內外重大時政、黨和國家在現階段的方針、政策、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引入課堂,增強中學政治教學的形象化和時代感,使抽象的課本知識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第五,創新能力。創新是教育的靈魂。新課改要求中學政治教師在教學理念從單純灌輸向啟發誘導轉化;教材上有突破、創新,教學知識從結論教學向過程教學轉化;教學方法從驗證教學向發現探索轉化;教學手段從單純依靠傳統的粉筆教學向現代的多媒體教學轉化;在教法組織上給學生合作、創新、探究的機會;在評價上有師生、生生、生師的互動。尤其要有創造性的應變能力,即教學機智。教學機智作為一種教學藝術,已成為創造性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要求政治教師在創造性教學中,應具有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迅速、巧妙、正確的解決教學中突發問題的應變能力,加速學生知識的內化過程,將創造性教學的和諧美展示在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