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坤
摘要:介紹適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物理課教學,避免負面效應的兩對范例。
關鍵詞:適當;運用;多媒體;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5(S)-0053-2
多媒體教學以圖、文、聲、像共存,信息量大等優點越來越多的被廣大教師所采用。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使用形式,盲目增大課堂信息量,而淡化甚至忘記了教學的最終目的,喧賓奪主,從而使多媒體的使用步入一些誤區。 本文通過兩個范例介紹走出誤區的思路及辦法。
1 怎樣恰當地使用多媒體的“圖、文、聲、像”,避免對教學產生負面效應
單一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教師采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形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學習,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并不是只要打開了多媒體課件,就能很好的運用“圖、文、聲、像”等教學元素,關鍵問題是看教師的使用方法是否恰當。
例1 物理教師甲要引入一個物理概念。他通過制作好的幻燈片首先在屏幕上顯示出概念的具體內容(文),顯示文字的同時還在文字的顯示時配了不同的聲音效果(聲),學生被文字出現時有趣的花樣和配音效果所吸引,在本應該默記概念的時候將精力放在了“文”與“聲”的形式上;然后,教師甲播放了好幾個與概念有關的動畫短片(像),每個短片都非常生動有趣,其中還包括了與概念相關的一些示意圖形(圖),學生在整個觀看的過程中都很興奮,他們被短片中有趣的人物、事物和情景所感染,短片結束后仍久久不能平靜。
例2 物理教師乙引入同樣的一個物理概念。他首先在屏幕上簡單地顯示出概念的具體內容(文),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對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然后,他對概念進行一次或兩次朗讀(聲),學生通過聲音,對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記憶;接著,他將概念中表述的物理知識以示意圖的形式在屏幕上表現出來(圖),學生通過圖形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最后,他將相關的實驗過程,以動畫的形式播放一遍或在課堂上實際操作一遍(像),學生通過生動的動畫短片或真實的實驗過程對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記憶。
兩個教學案例中都使用了多媒體,都包含有“圖、文、聲、像”,但卻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前者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一直處在興奮的學習狀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興奮是由眼觀和耳聽到各種有趣情景產生的,多媒體教學豐富多樣的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遠超過了知識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對教學產生了負面效應。而后者,教師乙看似還沒有將多媒體運用到極致,但其實他牢牢把握住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始終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原則,因此,用略顯樸實的方式,恰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圖、文、聲、像”的功能合理地利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相關概念,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怎樣才能適當地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避免學生學習囫圇吞棗
多媒體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豐富多采的課堂內容的同時,還大大縮短教師板書、作圖的時間,相對延長了課堂時間,增大了課堂教學容量。但是,有的教師只關注多媒體教學的便捷,忽略了學生的反應時間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不恰當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增加學生學習負擔,造成學生學習囫圇吞棗的后果。
例3 教師丙用多媒體播放課件的教學形式替代粉筆板書的教學形式后,發現過去用在板書和作圖上的時間能夠縮短很多。因此,他在課前的課件制作中花很大精力增加了相當大的信息量,以便填補課堂上節約出來的時間。在接下來的“超大容量”的課上就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丙不再將大量時間花在板書和作圖上,他輕松、便捷、快速的點擊鼠標或敲打鍵盤,迅速而連貫的更換著屏幕上的知識信息,同時作簡要講解;學生為了趕上屏幕更換的速度,奮筆疾書,全然顧不上理解和記憶,更談不上聽老師的講解。一堂課下來,學生筋疲力盡,揉著發痛的手抱怨筆記沒有記錄全面,更有甚者只顧抄筆記,而根本不知道教師主要講了哪些重要的知識點。
例4 教師丁在使用多媒體教學后也發現課堂時間比以往節省了很多,但他沒有盲目擴大課堂教學容量,而是在觀察了學生們對新知識的反應時間和接受能力后對課堂教學容量作了適當的補充和調整。調整后的課堂上,教師丁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后,都會讓知識點在屏幕上停留一段合適的時間,這樣便于學生看清楚并有時間作出反應和接受。必要的時候,教師丁還會拿起粉筆在旁邊的黑板上補充一些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從而使傳統的教授方式和多媒體教授方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互相補充,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這樣張弛有度、快慢結合的課堂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由于教學環境不同、教學條件不同、教學對象的整體水平不同、教師自身對新教學方式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等多種教學因素的影響,我們既不能簡單、盲目的直接照搬或套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也不能死守傳統的教學方式不作改進。正確的做法是結合自身實際的教學條件,將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恰當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平穩的向新的教學方式過渡,以便對課堂教學起到真正意義上的改良和促進作用。
(欄目編輯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