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無跡
近來清乾隆蘇州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引起我的關注,是源于山西平遙縣之彭令發現了《浮生六記》卷五之錢泳抄稿的網文。日前偶在城外發現舊書店中覓得《浮生六記》的本子,我信手一翻,稍許嫌貴,又放了回去。及《浮生》卷五發現早期錢氏抄稿網文出現。我又折回城外來尋找,連續二周卻又覓不到這樣的《浮生六記》的本子了。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努力沒有白費,雖然原見的《浮生六記》本子沒有尋找到,但終于覓得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羅宗陽校點的《浮生六記》二版的本子。又一日,在花山灣駐足尋找沈氏之《浮生六記》,冀有所得。不期然卻發見了高禾生《攬勝詩草》及《攬勝續草》的本子。
高禾生何許人也?
高禾生(1912年—1994年),江蘇省鎮江市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南詩詞學會理事、鎮江多景詩社社員,著有《西湖百詠》、《京華攬勝詩草》、《攬勝詩草》。據施直東老言,高氏曾在丹徒縣儒里中學工作過。其女高春華曾在鎮江高等專科學校任副校長,其子高彭道也是中學物理教師,現退休。高春華之婿為鎮江市教育局的趙鈺,此人也善屬文。
高禾生《攬勝詩草》及《攬勝續草》本子的封面題字人均署為“李宗海”。二者皆為油印本。筆者所得的本子,《攬勝詩草》為線裝本,《攬勝續草》為訂裝本,封面均為藍底厚紙。《續草》在自序中有“伯莊詩翁指正”,是高氏贈給詩友伯莊的。所以,高禾生《攬勝詩草》及《攬勝續草》本子都是這個叫“伯莊”之人私人藏書。估計伯莊此人也較喜歡詩歌。同時,筆者還發現在同一處有一冊鎮江市政協多景詩社編的《詩刊》(第一輯,共計9頁)的封面有此“伯莊”翁的收藏印一方,即可證之。
高禾生《攬勝詩草》之序為《李序》(即李宗海序),《攬勝續草》之序為《吳序》(即吳調公序)。
李宗海(1904年—1996年),江蘇省興化人,后寓居鎮江。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鎮江文史學者李植中先生在《楹聯獨絕李宗海》一文中說:“楹聯……雖系雕蟲小技,卻是中國從五代即有的、獨特的文字技藝。所謂‘獨特,指在世界文辭之林中,只有我中華有,別國所無,是別國又無從仿效的。李先生生前為其詩書高名所掩,撰聯之工整、之精妙,特別是‘嵌名聯,堪稱一絕,無出其右者。”(《史勤叢稿》)。
吳調公(1914年—2000年),也是鎮江人。教授,當代文藝理論批評家。原名吳鼎第,筆名丁諦。1935年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現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國文系。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鎮江師范學校教師。建國后,歷任江蘇師范學院(現蘇州大學前身)講師,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二屆會長。30年代,主要從事小說、散文的創作,有《海市集》等問世,并協助作家胡山源編文學刊物。抗戰勝利后,進行唐詩和李商隱研究。建國后以古代文論、古代美學的研究為主長期從事古代文論和古代美學的研究。主要論著有《談人物描寫》、《與文藝愛好者談創作》、《文學分類的基本知識》、《古代文論今探》、《李商隱研究》、《古典文論與審美鑒賞》、《文學分類的基本知識》。
高氏在《攬勝詩草·自序》中,云:“余半生浪跡,所經名勝山川,游覽之余,常付諸吟詠,今垂垂老矣!念輩之凋零,悵勝游藝機之難再,幾經滄桑,原稿散失,能憶者,并近年所作,在燈下錄之,名之為《攬勝詩草》,并付諸油印,分贈友好,以志鴻爪,作引玉之用,是所愿也。”其落款是“高禾生寫于寓址燈下”。時間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高禾生《攬勝詩草》及《攬勝續草》本子的裝幀素樸,油印的刻功是上乘的,字跡工整,娟秀雅俊,脫俗不凡。加之有李宗海、吳調公為之序,自然文化之含金量就增加了,這兩個小冊子就頗可一玩,以至于收藏了。
文末附高禾生詩二首《鎮江汝山吊孫伯符》和《憶揚州》,以饗諸位同好,獻之如下,且一睹高氏文士風采。
鎮江汝山吊孫伯符
血濺荒原怒未消,龍拿虎斗氣凌霄。
照人肝膽結公瑾,絕代嬋娟伴大喬。
鐵馬金戈成霸業,青山碧水認前朝。
伯符戰壘依然在,云樹蒼蒼久寂寥。
憶揚州
三生花月住揚州,十里春風足勝游。
不見仙人居舊館,猶思粉黛住迷樓。
香飄梅萼史公嶺,冷落雷塘煬帝丘。
欲往瘦西湖佳處,紅橋一帶且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