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麗
廣袤的農村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豐饒富礦和不竭源泉,為這塊熱土與家園歌唱,一直是文藝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內容是要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設新文化。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文藝和文藝工作者應當敏銳地感受到呼喚,勇敢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積極為農民群眾服務,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首先,新農村建設呼喚立足現實,不斷調整文藝工作的目標與思路。農村精神文化需求不僅空間巨大,而且日益呈現多樣化趨勢,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能源、道路、公用設施狀況進一步改善,廣大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呈現急劇上升的旺盛勢頭,而我們所能提供的精神文化產品,無論數量、品種、門類,還是質量、水平,都有明顯的差距。在文化服務的渠道、覆蓋面上,在精神文化產品的針對性上,也與農村的需求有著不小差距,所有這些都應成為文藝工作的重要參照。
其次,新農村建設呼喚農村題材文藝創作不斷開辟新的表現領域、表達新的思想主題、體現新的精神氣質。農村題材文藝創作保持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機的根本原因在于與廣闊農村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其獨特的精神血脈在于對農村艱辛歷史與巨大歷史性變革的深刻把握。當前,要求文藝創作大力反映當代農村開拓進取、加快發展的整體面貌,弘揚農村黨員干部群眾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敢于迎接困難、戰勝困難、爭取美好生活的實踐,體現廣闊鄉村社會在學科學、用科學、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努力,要用我們手中的筆,向世人展示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農村風貌,唱響積極向上、開拓發展、安居樂業的時代強音,這是當代文藝和文藝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第三,新農村建設呼喚動員億萬農民兄弟,為文藝創作提供更多嶄新的人物形象。在以往的人物形象畫廊中,農民兄弟向來因老實憨厚、吃苦耐勞、勇于奉獻而顯現出獨特的魅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象臉譜化、單一化現象,以致于在受眾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應該特別看到,改革開放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給當今農民群體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市場經濟意識、創新意識等許多新的因素,隨著農村教育條件的改善,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一代新型農民日益成長壯大,并且已經成為當代農村的骨干和中堅力量,而城鄉加快流動、現代文明不斷傳播等,對農民群體日益加重的新觀念沖擊,也必將極大地豐富農村人物形象的塑造。文藝創作當積極表現農村的新人物,塑造出更多積極進行知識創業、科技創業的農民形象,塑造出更多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共同富裕的鄉村干部、鄉村能人的形象,豐富人物形象畫廊,鼓舞廣大農民奮發進取。
最后,新農村建設呼喚文藝積極體現創新意識。增強涉農文藝工作和文藝創作,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錦上添花,提升對農文藝工作水平,加強農村題材文藝創作,著重從手段、途徑、題材、載體、樣式等方面不斷邁出新的步伐。目前農村地區不單對傳統戲劇、曲藝雜技、歌舞始終保持著天然的需求,對電影、電視劇、電視文藝、流行音樂也有較大興趣,而對網上動漫游戲、KTV自娛自樂等新型文化服務也顯現出濃厚的需求。在題材方面,戲劇曲藝中的傳統題材備受農村群眾青睞,而對電影、電視劇、文學等門類,農村百姓則希望看到更多反映現實生活、傾吐基層干部群眾酸甜苦辣的作品,這就要求我們扎根農村沃土,不斷開闊視野,拓展農村文藝新的生長空間。廣大農村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最深厚的血緣,新農村建設呼喚文藝創作鮮明體現民族的風格和大眾的氣派。需要文藝工作者自覺深入農村、貼近農民,了解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把握農民的喜怒哀樂,只有漸漸地理解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才能像趙樹理那樣,把自己當成農民的學生,自覺汲取民族民間文化的寶貴資源,有意識地根據農民的欣賞習慣不斷校正自己的創作,以散發濃郁鄉土氣息、富于鮮明地方特色的作品服務于農民。■
(作者單位:鎮江市丹徒區錫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