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年
由市檔案局王欣局長和鮑氏傳人鮑善本先生主編的《鎮江鮑氏名人詩詞合集》日前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裝幀精美的詩詞合集,共收錄了鎮江鮑氏11位詩人的2667首詩詞作品。其中有清乾隆年間京口三大詩人之一的鮑皋675首及其夫人陳蕊珠33首、長子鮑之鐘493首、長女鮑之蘭122首、次女鮑之蕙209首、季女鮑之芬114首以及鮑文逵329首、周素貞32首、鮑心增269首、鮑長敘302首、鮑鼎129首。以上是從11位詩人現存的6000多首詩詞作品中精選出來的。這些詩作的底本現已被市檔案館收藏。
鎮江是歷史文化名城,歷來人文薈萃,名家輩出。鎮江鮑氏家族,素為書香門第,累代以詩書傳家,代有名賢,可謂一門風雅。鮑氏名賢,首推鮑皋。鮑皋有《海門詩鈔》正集、外集十二卷行世。其詩氣韻高古雄渾,不愧為京口三大詩人之一。桐城派大師劉大櫆稱其“天才鴻麗,山峙泉涌,放恣飄飖,極馳騖之能,不勞紀律部伍,而自中于法度”,其詩對后世深有影響。王夢樓曾說,里中學詩者“為詩多仿鮑家格律,皆皋之流派云。”陳蕊珠為鮑皋夫人,一生相夫教子,以孝謹聞名鄉里。其詩清雅,自具性情。所錄詩作,咸臻妙境。所教子女,皆成大器。長子之鐘,為乾隆年間進士,戶部郎中。其詩承父鮑皋流風,而因閱歷更廣,交游更多,題材亦更為豐富。長女之蘭,其詩清麗而洵天性,抒寫性情且有深識。十四歲時所寫“若非今夜月,虛度一年秋”之句,為王夢樓、程衡帆諸名公傳誦。次女之蕙,其詩淵雅沖和,律細神超,辭文旨遠,深情逸致有三唐遺韻,詩作各體俱臻醇粹。王夢樓評其詩“情深意煉,骨重神清”、“深穩中時露佳句”、“詩律工細過于其兄”。袁枚評其詩“五七古公然老手,今體音節清蒼,兼饒神韻,閨中之白傅也。”洪亮吉云:“予與論山交二十年,欲作一詩挽之,讀茝香夫人(之蕙)寒食志感一篇,為之擱筆。論山每夸諸妹才筆,信不虛也。”季女之芬,格律謹嚴,聲情漫雅清淑,幾近中唐。王夢樓評其詩“細讀諸作,卓然成家。七言古尤雋上,不獨閨閣所難,近日士大夫以詩名家者,亦罕能臻此,能無嘆服?”
以上鮑皋夫妻及子女6人,皆有詩集傳世。如鮑皋《海門詩鈔》、陳蕊珠《課選樓遺詩》、鮑之鐘《論山詩選》、鮑之蘭《起云閣詩抄》、鮑之蕙《清娛閣詩抄》、鮑之芬《三秀齋詩抄》、《三秀齋詞抄》。其母女三人詩作皆入編《京江耆舊集》、《國朝閨秀集》。且邑乘列女·才藝皆有傳述。鮑文逵為京口七子之冠,著有《野云詩抄》。其母周素貞詩以雄壯明快著稱,有《傳經閣遺稿》。文逵為遺腹子,其母布衣蔬食四十余年而無怨色。文逵成材,皆為其母口授身教,終獲清嘉慶年間京試第一名,并任山東海陽縣令。另外,清光緒年間進士、山東青州知府鮑心增有《蛻齋詩稿》,其詩多憂懷哀音。還有年過八旬當選鎮江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鮑長敘,其詩境古厚真樸,一如其人,有《敦典詩集》行世。另有鎮江古文字學家鮑鼎《扶九吟草拾零》二卷亦一并輯入合集。
綜觀鮑氏11位詩人的詩詞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且量大質優,可謂琳瑯滿目,字字珠璣。其詩雖一脈傳承,但風格各異。特別是11位詩人描寫家鄉山水風情的詩作,讀來更令人感到親切。如鮑皋《月華山》:“月華山上月,月月一回圓。明月有今古,青山無歲年。樓臺名士地,風露美人天。今夜憑欄者,誰家不惘然。”此詩在《京江賦》等集子中都有收錄。數年前,我在歷代詩人詠古運河一文中也引用了此詩。另外他的“五州煙雨南宮筆,千里江山北固詩。”(《鶴林寺拜米南宮墓》)“多景樓前景不同,六朝人遠思何窮。云山晚變江光外,煙井秋寒樹色中。滿地波濤空北固,一天禾黍自西風。蕭梁舊事分明在,返照千尋石壁紅。”(《多景樓晚眺》)“詩題絕壁上,人坐釣船中。呼兒將硯具,拂袖落青楓。”(《焦山即景》)“江影和煙冷欲無,沙鷗如雪下平蕪。樓前莫唱江南曲,樹樹斜陽有鷓鴣。”(《江樓題壁》)“月高峰小樹如懸,獅子深深窟里眠。光怪有時生萬壑,空明何處辨諸天。徑通飛鳥寒多露,山帶回龍遠化煙。欲掃石床成古夢,秋聲又到洞門前。”(《獅子窟望月》)等名詩名句,亦可見其雄渾高古之風韻。
陳蕊珠《課選樓遺詩》僅三四十首,讀來卻首首俱佳,詩藝不在其夫下。如“疏煙素影映窗前,人坐深閨正悄然。風送數聲何處笛,一枝晴雪在梅邊。”(《雪晴聞笛》)“桐疏落日映廚紗,紫氣山凝暮染霞。紅樹萬行成繡谷,碧峰千點亂晴沙。叢芳隔水窺蓉老,淡翠鋪籬放菊斜。弓月掛鉤簾影動,風林掃墨潑棲鴉。”(《秋色回文》)“啼鳥催人起,晴光入鏡中。爐余昨夜火,香散綺窗風。觸緒思游子,緘書托去鴻。杏花消息近,向日幾枝紅。”(《曉起》)以上詩作可見其詩風清新淡雅,且情真意切,頗具性靈和才情。
鮑之鐘與同邑王文治(夢樓)皆為乾隆年間名士,且兩人私交甚厚。其《論山詩選》中有多首與王夢樓題贈酬唱之作。如《萬芝堂望月同王夢樓》《懷王夢樓》《奉和王夢樓先生見懷元韻三首》《初秋,王夢樓邀同汪讱庵游何氏園,次讱庵韻》等。“寥落平生萬里心,白頭攜手此登臨。別開世界詩天地,不盡蒼茫秋古今。老屋江濱容我共,危樓木末待君吟。相看對菊人猶健,有約重陽好重尋。”(《九月一日,同王夢樓登凌云亭》)“張祜題詩處,風流直到今。江光潮半落,山靄日初沉。喜與故人共,因傷久客心。鄉園如信美,北望暮云深。”(《北固山樓晚眺,同王夢樓先生》)以上兩詩皆為與王夢樓同登北固樓和凌云亭的攬勝之作,其詩氣韻生動,格高情真,多有其父之流風。
鮑之蘭十四歲時所寫詩作“涼意動高樓,清光入檻流。若非今夜月,虛度一年秋。拂簟桐陰亂,鉤簾桂影浮。轉憐希逸賦,親懿少從游。”(《中秋看月同論山長兄分韻》)即為王夢樓等名公傳誦。鮑之蕙之詩,曾受到袁枚、王文治、洪亮吉等名公大佬的高度評價。其丈夫張舸齋亦善詩。《清娛閣詩抄》中有她和其夫及兄妹間的唱和之作。如“載酒來登北固樓,(舸)西風幾日變涼秋。襟天匹練無邊白,(茝)覆隴黃云萬頃稠。塔建衛公神尚護,(舸)庵圖米老跡常留。江山第一推斯地,(茝)竟欲逃名老故邱。(舸)”(《甘露寺聯句用蒜山晚眺韻》)其與夫聯句詩,可謂力均聲同,珠聯璧合。又如“夕陽欲下江波紫,一棹沿江溯蔚葦。舟人笑指攝山遙,咫尺鰲峰當面起。峰根江底插半天,一枝靈塔搖秋煙。絕頂孤高礙飛鳥,金鈴自語風當顛……海霞入袂亂飄紅,空翠礙眉輕掃綠。御風忽復下蓬萊,紺殿蘭堂次第開。臨行更欲恣幽討,青絲纜解孤帆催。舟人打鼓乘潮去,淡月橫江渾欲曙。推篷四顧但漫漫,塔在銀濤最高處。”(《將游攝山,晚泊金山寺登塔》)此七言古絕超絕古人。王夢樓云:“七言古最難在章法。如登金山塔一篇,前后勻稱,雖大名家亦不多有。”鮑之芬之詩,王夢樓評價甚高,謂其七言古尤雋上。然其律詩絕句亦格律謹嚴且溫柔敦厚。如“北固雙峰疊翠螺,中流塔影瀉江波。每逢暇日登臨處,縱是無愁感亦多。”“一棹春寒渺渺波,江花江草淚痕多。垂思鐵甕城邊路,八載風煙有夢過。”“曾聞芥子納須彌,更道扁舟壁上歸。空處若能容一葦,秋風擬逐雁行飛。”“右丞筆妙擬神游,萬頃蒼茫尺幅收。惆悵歸舟應誤識,何人目斷枕江樓。”(《自題天際識歸舟圖四首》)
鮑文逵有《野云詩抄》十二卷,詩筆嚴整清俊,作詩字斟句酌。其少年寄興之詩,皆清新綿邈,不越正軌。其中年感懷之詩,皆天風海濤,奔騰激蕩。其晚年自然流露之詩,皆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如“歸帆破浪爭飛鳥,急雨橫江截斷虹。”壯語也;“雪殘陰嶺花明寺,冰泮春塘水漫橋。”雋語也;“鎮日偕游無片語,一朝不見便相思。”淡語也。“秋深無一花,入林香不斷。”真乃孤清若秋、音韻如月之自為寫照也。
《鎮江鮑氏名人詩詞合集》佳作頗多,以上所選7位詩家詩作僅為一鱗半爪,權作印證而已。以下4位詩人,亦有許多佳構。如“命窮不礙樂清幽,霽月名花那解愁。自計展眉何處是,白云鄉里等遨游。”(周素貞《命窮》)“春去渾如夢,春來不自由。江山馀涕淚,天地重煩憂。百卉嗟俱瘁,千杯詎散愁。薦饑差幸免,膏澤潤西疇。”(鮑心增《春去》)“近指天都勢可攀,千尋鐵索入云間。好花不看全開后,乘興何妨達半山。”(鮑長敘《半山寺》)“四卷纖云鏡樣澄,小窗伴我讀書燈。可知綺檻朱門里,共此清光得未曾。”(鮑鼎《對月》)
以上所言,僅為筆者一孔之見。且11位詩人的兩千多首詩作,更不是憑這一點文字就能說完的。作為本書的編審,筆者對它的編輯出版有幾點感想。
一是鮑氏后人把鮑氏名人的詩稿底本捐獻給市檔案館收藏,市檔案局為之編輯出版,這對保存地方文獻、擴大鮑氏名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近來我市與央視合作制作并播出一部人文宣傳片——《詩話鎮江》,逐步打造“中國詩城——鎮江”形象。本詩集的出版無疑為之添上了濃重一筆。
三是鎮江歷代詩家輩出。當今鎮江詩壇在全省乃至全國仍有一席之地。1962年重陽,多景詩社在北固山多景樓成立,它是創建中華詩詞學會的發起單位之一。1983年,全國十多個省市組成的江南詩詞學會在焦山華嚴閣成立。1995年,全國首家省級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組織——江蘇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在鎮江匯萃園成立。另外,2002年,揚中市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全國詩詞之鄉”稱號。2008年,首屆江蘇十佳女詩人評選,我市有3人入選,且名列十佳女詩人第一、二、六位。自1987年鎮江市詩詞協會成立以來,先后創辦了《鎮江詩刊》和《多景詩報》,并編輯出版了《當代詩人詠鎮江》和《鎮江詩詞作品集》等詩詞專集。
四是打造中國詩城,打造山水鎮江,首先需要領導重視,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相關專家和行家的作用,要增加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內涵,要無愧于鎮江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