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潔
編者按:學術不誠信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整個學術界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近年來,中國一些重點大學發生了多起教授剽竊、抄襲事件,這樣或那樣的學術丑聞,其層次之高、數目之多,令人震驚。除這些令人咋舌的大事件外,學術論文中的剽竊、造假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尤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豐富易得的網絡資源與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做到的復制、粘貼使得該問題愈演愈烈。這對高校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在這個浮華的年代,我們需要方舟子這樣的“學術打假”勇士,更需要政府、大學、社會共同營造誠信的環境,切實建立起維護學術誠信的體制機制。如是,我們才能遠離學風浮躁和學術浮夸,學術研究也才能回歸正位。而從教育預防角度來看,在大學中進行廣泛的誠信教育無疑是抑制潛在學術不誠信行為發生的一劑良藥。
19世紀以前,西方國家就已經存在學術不誠信的問題了。然而,直到今天,學術不誠信的事件仍在各個國家時有發生。如由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引發的“巴爾的摩風波”、印度的“拉普特事件”和2006年韓國的“黃禹錫事件”等,對高校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除此之外,學術論文中的剽竊、造假現象更是不勝枚舉。鑒于此,各國政府與學術界都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應對與防治措施。
何謂學術不誠信
美國學術誠信中心認為:“學術誠信是一種承諾,它有5個基本的價值觀,分別是誠實、信任、公平、尊重和責任,這些價值觀能將學術承諾由原則變為行為。”為更簡練、直接地說明什么是學術誠信,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查爾斯·利普森教授在其著作《誠實做學問》一書中提出了學術誠實三原則:“學術誠實,可以歸結為三個簡單而有效的原則:當你聲稱自己做了某項工作時,你確實是做了。當你仰賴了別人的工作時,你要引注它。你用他們的話時,一定要公開而精確地加以引注,引用的時候,也必須公開而精確。”由此來看,所有與學術誠信道德相違背的行為,都可稱之為學術不誠信行為,如學術不誠信、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
到底哪些行為屬于學術不誠信,各國整體的看法較為類似,但仍有細微的差別。日本文部科學省以部門規章方式推出的《關于處理不良研究行為的指針》中提到:“不良研究行為歪曲了科學研究的本質和目的,妨礙正常的科學交流,亦違背科學工作者的道德。不良研究行為包括偽造、篡改、剽竊,以及研究成果重復發表、論文作者的不適當署名等。”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藥品研究所和校長委員會于1997年5月聯合發表的《關于科研行為的聯合聲明和規范》,對不正當的科研行為也進行了定義:“指虛構、偽造、剽竊或其他有關的行為。這些行為從根本上偏離了科學界一致公認的科研項目的申請、實施和發表的準則。”在美國,被廣泛引用的學術不誠信的界定是蓋瑞·帕維拉于1978年提出的,他認為學術不誠信行為包括考試作弊、造假、剽竊和縱容學術不誠信等。此外,德國馬普學會在《關于處理涉嫌學術不誠信行為的規定》中對學術不誠信行為也作出了界定,指出:“如果在重大的科研領域內有意或因大意作出了錯誤的陳述、損害了他人的著作權或者以其他某種方式妨礙他人的研究活動,即可認定為學術不誠信。”
設立專門的學術監督機構
為加大學術誠信管理力度,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相繼設立了專門的學術監督機構,此類機構分為官方和非官方兩類。除美國、丹麥、挪威和其他少數北歐國家設有官方學術監督機構外,大多數國家都是以非官方機構為主。比如,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國家都是由大的學術機構或基金會設立這方面的管理機構。其中,英國比較特殊,它于2006年成立的名為“英國科研誠信小組”的學術監督機構是由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支持組成的。該組織致力于消除大學中存在的學術不誠信行為,由多個機構共同支持組成,這些機構包括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各科研委員會、政府部門等。
美國的學術監督機構比較繁多,既有政府設立的專門機構,也有各種學術團體組織包括大學在內的專門學術誠信監督機構。其中,美國學術誠信中心是比較有權威的一個組織,它是由美國200多所高校、500多名知名學者組成的學術誠信保障聯合會。另外,重要的科學研究機構如美國的科學院、工程科學院等也都設有專門的學術監督機構,而美國的大學更是幾乎每所都會設立一個類似誠信辦公室的機構,負責科研誠信建設和防治學術不誠信行為。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學術監督機構,如英國學術雜志1997年設立的出版倫理委員會、丹麥1992年設立的丹麥科學研究不端行為委員會以及德國科研理事會組織設立的國際委員會等,它們在抑制和防治學術不誠信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制定各級各類政策法規
近年來,各國紛紛針對學術不誠信問題出臺了一些專門的政策與法規。美國的學術誠信體系建設相對來講是最完善的,這首先得益于其政府的一個綱領性政策——《關于科研不誠信行為的聯邦政策》。它是2000年由美國總統科技政策辦公室頒布的,對發現的不正當研究行為的要求、聯邦機構和研究機構各自的責任、聯邦機構行政措施、其他組織的作用進行了具體的規定。該政策是最高一級的政策,其他各種地方法規以及各個組織(大學、學術團體、研究機構等)內部的規章制度都必須遵循它,以它為指導總框架。
在國家層面上,日本文部科學省也以部門規章方式推出了《關于處理不良研究行為的指針》,它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關于研究活動不良行為的基本認識”,第二部分為“對于使用競爭性資金開展的研究活動中的不良行為的處理指針”。韓國自“黃禹錫事件”后,學術不誠信問題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科技部出臺了《關于國家研發事業中確保研究倫理及真實性的準則》,詳細規定了對學術不誠信問題查處的程序以及相關部門和機構的責任。此外,2004年英國科技辦公室公布了《科學家通用倫理準則》,這是英國政府發布的防治有關學術不誠信問題的重要準則。
除全國性的總綱領性政策外,各國的地方政府、組織也制定了一些有關學術誠信問題的政策制度。例如:為了加強學風建設和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法國Clermont—Ferrand學區不僅制定了多方面的教育規章制度,而且還特別頒布了本地學區所管轄范圍內的《因特網使用者章程》,它適用于包括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等教育部門的各類人員。
除此之外,許多國家的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制定了相關的規定,在社會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比如,德國著名的馬普學會在2000年發表了題為《科學研究中的道德規范》的報告,其中《關于處理涉嫌學術不誠信的規定》就為處理學術不誠信問題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開展廣泛的誠信教育
在整個學術界,大學在防治學術不誠信的過程中應該負有重要的責任和義務。從教育預防角度來看,由于學術誠信教育的對象是學術研究人員,而這些人員主要集中于高校,且有研究數據表明,許多科研人員都是由于缺乏對于學術規范的基本訓練與常識才導致了學術不誠信行為。所以,在大學中進行廣泛的誠信教育是抑制潛在學術不誠信行為發生的一劑良藥。在這方面,美國大學的做法是首屈一指的。
1.建立“誠信誓言”制度
“誠信誓言”制度起源于美國,它是指每名學生一進校就必須簽署一份協議,作出不剽竊、不作弊、不把從互聯網下載的資料化為己有等保證,并承諾“如若不能信守諾言,則甘愿接受一系列的相關懲罰”。比如,普林斯頓大學在新生報到時,會發給每名新生一封信,告知若其簽名,將被視為已理解并信守榮譽守則的承諾,不簽署此承諾書的學生,將不得注冊入學。還有一些大學建立了獨具特色的“誠信誓言”制度。如斯坦福大學實行“榮譽考試”制度,即考試時不設監考,教師發完試卷后就離開,學生交卷前都要在試卷上簽名,保證無抄襲、剽竊行為。如發現有學生違反了這一制度,一經核實立即開除。通常來講,這類“誠信誓言”制度具有法律效力,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在校規中引入了“誠信誓言”制度。
2.開展學術誠信宣傳教育
開展廣泛的學術誠信宣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應對措施。在美國,此類宣傳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在大學課程中開設類似“學術規范”的課程,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做到學術誠信;利用學校網站、圖書館、各類宣傳和學習手冊等開展潛在的誠信教育。如哈佛大學新生入學時拿到的《學習生活指南》,在非常顯著的地方印著一句話:“獨立思想是美國學界的最高價值。”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將學術誠信守則同該校其他學生行為法規一起公布在學校的網頁上。此外,像杜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一些大學還定期舉辦類似“學術誠信周”活動,集中討論并以各種方式開展宣傳學術誠信的主題教育,這也是美國大學校園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利用先進技術手段鑒定學術不誠信行為
為了監督和鑒定學生是否在論文中存在剽竊行為,美國高校聯合網絡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專門用于鑒別剽竊的軟件: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此類軟件對學生作業進行鑒定,還可以運用一些類似“反剽竊網”提供的服務,比如,將學生的作業與網絡上出售的論文或者電子版的書籍、學術期刊、參考書進行比較,由專門的軟件對學生論文中剽竊或疑似剽竊的部分加以標注。一些學校還要求學生在上交論文前先自行到網上作鑒定,然后將鑒定結果連同論文一起上交。這種新的技術嘗試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還可以有效地抑制學生剽竊、抄襲行為的發生。
對學術不誠信者嚴懲不貸
關于對學術不誠信者的處罰,各國依照其情節輕重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對于學者、科研工作者在學術科研中的不誠信行為,通常給予如警告、終止并收回資助、罷免職務以及解聘等處罰;對于學生在考試或論文中的不誠信行為,通常的處罰措施有降低課程的學分等級、取消課程學分、暫時停學或開除、拒絕給予或取消學位等。比如,在法國,大學生學業小論文和畢業論文中如存在抄襲現象,一經發現,必須重寫,并接受相應的處罰,直至取消學位。
對于造成極其嚴重后果和產生惡劣影響的事件,各國相關部門將根據相應的法律對其進行法律制裁。德國在勞動法、高校法、民法、刑法等各類法律中都對嚴重的學術不誠信行為有具體的處罰規定。
此外,美國“著名剽竊者網”幾乎收錄了世界上所有著名剽竊者的姓名、照片、剽竊指控及處理結果,并按照學術界、娛樂界、政界等進行了分類。對結果如此的公開公布也是對學術不誠信者的一種嚴厲懲罰。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責編:曉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