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昌

大學新生入學階段是一個特殊時期,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等因素的改變,大學新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和其他年級的學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面臨全新的環境,滿懷憧憬的大學新生會遇到許多困擾,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感,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適應問題是大學新生從高中向大學過渡時必然產生的現象。然而,大學新生階段也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是伴隨著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作為大學新生輔導員,正確認識新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效的疏導和調適,是做好新生輔導員工作的前提,這對新生今后的學習和人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新生入學后會對環境、自我產生新的認識和體驗,但是這些新的認知元素大都與期望不一致,使得他們的認知體系發生不協調,表現為各種心理困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和現實沖突導致的失落感
在上大學之前,中學時代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大都會采取大肆渲染大學美好的手段。對于剛剛上大學的新生來說,想象中的高等學府是神秘的、浪漫的和完美的,他們往往在入學之前就有了一個關于大學生活的心理模式:春風得意的大學生、滿腹學問的教授、風景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浪漫的同學情趣等。然而,這種美好的期望大都會在他們進入大學后逐漸破滅:原來大學生活并非他們想象中的那么詩情畫意,甚至有的學生還是過著那種“三點一線”(宿舍、食堂、教室)的枯燥生活。不盡如人意的學習環境,部分老師教學內容的單調乏味,加上現實與理想的較大差距,使得他們的失落感日益增強。
另外,有的學生所選專業并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專業(如父母幫助選擇的專業或盲目選報熱門的專業),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慢慢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并不感興趣,也不知道所學專業究竟有何用,不知如何規劃大學生活。這樣,他們就慢慢產生了學習上的失落感。大多數輔導員會經常聽到新生講諸如自己在高考失利后才進入此學校,對所在的學校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前途,開始出現不斷埋怨自己所學專業等之類的微詞。于是,這些學生學習起來沒有精神,有時干脆逃課,甚至沉迷于上網或其他事情。
2.獨立生活產生的困擾
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沒有寄宿在學校,而是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當他們離開父母獨立適應大學生活時,便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擾。高校一般都要求住宿,步入大學即意味著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過集體生活,一切要親力親為,適應能力不強的學生就會經常被孤獨不安、焦慮所困擾。如有些學生上大學后生活不能自理,每星期還要家長或同學幫忙整理宿舍、清洗衣物等,家長一不在身邊就感到孤獨無助、焦慮不安。
3.人際交往的障礙
大學生正處于“情感迷茫期”的年齡階段,卸下了高考的重擔后,越來越關注人際交往,對友誼有著強烈的渴望。但是,他們又不知如何與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相處,這是一些大學新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表現,由此而引發的人際矛盾和心理不適往往會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煩惱。這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中占的比例很高。例如:有的學生與宿舍其他同學長期關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惡語相向;有的學生不愿與人交往,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缺少朋友,對外界很少關心,經常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天地里;還有的學生過分關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際交往中的地位,過多考慮自己的需要,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對別人缺乏關心和諒解,導致人際交往中極易出現自命不凡和過于敏感挑剔的現象。
此外,還有些學生不知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系。有的新生受習慣心理的影響,對男女交往過于敏感,從而使正常的異性交往不能自然進行,甚至相互排斥;有的學生過快地將同學關系發展成戀愛關系,過早地沉溺于“二人世界”;也有的學生陷入單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產生情感沖突。這些學生大都會出現因人際關系失調而造成的焦慮不安、心慌意亂、孤單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懼等癥狀。
4.自我認知的失調
絕大多數新生在中學時代是非常優秀的,會經常受到老師的贊揚,是其他同學學習的榜樣,這種優越感使他們充滿著自信與愉悅。但上了大學后,突然發現自己只不過是眾多優秀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在強手如云的新集體里,面對新一輪的排列組合,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蕩然無存,無形中會使一些大學新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失落感。同時,高考過后,大家都從埋頭學習中抬起頭來,第一次有機會能夠看清彼此,才猛然發現自己除了學習成績優秀外,在其他方面和別人有很大的差距,如才藝、人際關系、家庭背景乃至身材容貌等方面不如他人的地方很多。部分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學生來到繁華的城市后,或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或因為服飾落伍,或因為濃重的鄉音,或因為孤陋寡聞,會覺得在方方面面相形見絀。由于角色的對比會引起他們自我認知的失調,產生敏感、多疑的自卑情緒。
此外,隨著大多數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女生攀比衣著打扮,男生崇尚抽煙飲酒,同學之間爭相過生日等產生的消費逐漸上升,這種情況對于部分家庭經濟能力有限而又愛面子、講虛榮的大學生也會帶來心理問題,產生嚴重的自卑、憂慮、緊張的心理,甚至還會引發違法行為。
二、幫助大學新生盡快適應新的生活
大學新生產生心理問題是很普遍的事情,有些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為了大學新生的健康成長,幫助他們較快地適應環境,輔導員應該指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調整心態,不斷強化內在素質,做生活的強者,過好大學新生活。
1.做好入學教育,特別是軍訓國防教育,增強新生適應環境的能力
軍訓是大學生活的第一課。通過緊張而嚴格的軍營生活鍛煉,可消除新生的松勁思想,增強其組織紀律性,培養集體意識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為適應大學艱苦的學習生活環境作好準備。大學新生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本身就可能會出現不適應感,加上軍訓的艱苦,很多學生都會倍加思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特別是一些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學生甚至會產生退學的念頭。對于這種情況,輔導員要經常深入新生的生活中去,與他們促膝談心,交流思想和感情,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要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力所能及的實際生活困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并認真解決各種思想問題,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安慰和鼓勵,使他們感到親切和溫暖,從而消除孤獨、憂郁的情緒。
例如:大一新生小嘉,是一個家庭生活比較優越而又十分嬌氣的男同學。軍訓初期因為天氣炎熱,訓練起來比較辛苦,還不到兩天他就喊著胃痛,不愿再參加軍訓,甚至哭鼻子向我要求允許他不再進行軍訓。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我查看了他的檔案,了解他以前的學習生活情況,發現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其次,我主動跟他促膝談心,他便跟我談起他的家庭,表達自己特別想得到母親的關愛。于是,我針對他的這一心理,先從生活上關心他,給他以實質的幫助,讓他感到老師對他的關懷和期待,并用一些女同學帶病仍堅持軍訓的實例鼓勵他。結果第二天,他就要求帶病參加軍訓。軍訓結束時,他還被評為“軍訓優秀標兵”。
2.加強制度和學校文化教育,幫助新生樹立新目標
要使大學生的行為有度,必須從新生入學時抓起,尤其是對這一在高中弱化了紀律觀念的群體來說,紀律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了紀律的約束,可以使新生在行為上加快角色轉變,使他們在思想上強化自律意識,踏實學習,講求實效,有規律、有目的地生活,從而樹立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在入學教育中,首先,輔導員應認真組織他們學習、討論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結合典型違紀實例進行重點教育,以強化新生遵紀守法觀念,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預防和減少違紀現象發生。其次,應對他們加強學校自然環境和學校文化的教育,比如,介紹學院的辦學特色、理念,以及學校的師資力量、管理制度,建立新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激發他們對學校的熱愛。最后,應加強專業信息教育以及學習管理制度教育,如介紹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等。讓新生充分認識、了解本專業,激發他們學習本專業的光榮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樹立“學在本專業、愛在本專業、獻身本專業、扎根本專業”的思想;明白自己在大學中要“學什么,為什么而學,學了為什么”,從而樹立新的學習目標。
例如:可以組織高年級的優秀學生干部跟他們面對面的交流,跟他們聊一些有關大學生活應怎樣開展、在大學里應怎樣完善自己、怎樣學習自己的專業等話題。由于都是同齡人,彼此之間沒有心理隔閡,而且高年級的同學可以把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他們,這樣比從老師的角度來引導教育更有實效。
3.開展各種活動,幫助新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根據新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等,開展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愉悅身心、表現自我、實現自我,減少單調沉悶的感覺。同時,鍛煉新生的文體、社交、組織、協調、承受挫折能力,陶冶新生的情操,培養新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鼓勵學生相互配合、相互幫助,讓他們從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他們在團結友愛的氛圍中學會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另外,集體活動也可以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同學相處。
總之,新生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以不同的心理來到同一所大學,從一切依靠家長到一切依靠自己,面對新的環境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因此,輔導員必須加強大學新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指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周圍環境,不斷強化內在素質;引導新生調整心態,解除心理矛盾和沖突,化各種消極因素為積極行為,把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保證新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使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