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摘要:近年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臨對經濟現實解釋力不足、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及西方經濟學的沖擊等問題,為走出困境,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對這門課程正確認識和重新定位,不斷改革和發展政治經濟學教學。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27-02
過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高校教育中一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各高校經濟類與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又是本科各專業的公共課,甚至計算機、英語等專業也開設這門課程。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傳統政治經濟學與現實經濟實踐的差距越來越大,對經濟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現象難以解釋,加上西方經濟學的沖擊,政治經濟學教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高校甚至干脆取消了這門課程。那么,是否這門課程在今天已失去意義,沒有了學習或研究的價值呢?筆者認為,并非如此,像過去那樣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高校公共課開設固然不可取,但完全否定、取消更不可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便在今天,也有它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因此,筆者認為,應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進一步改革,使其走出困境。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1.對當代經濟現實解釋能力不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資本論》,這部著作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作的。在一百多年之后,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變了,其對經濟實踐的指導意義也就相應減弱或消失。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到了今天,其對經濟實踐中的某些問題和現象難以解釋,也就勢所難免。
2.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由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現實缺乏足夠的解釋力,且教材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讓許多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又無用。因此,這門課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盡管近年來很多學者及課任教師都對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和實踐,例如,完善多媒體教學、修改教材、加強案例教學、開展課堂討論等,但效果差強人意。很多學生平時不聽課、不溫書,到考試時臨陣磨槍,死記硬背,勉強拿個及格就萬事大吉。這種局面也給政治經濟學教學帶來極大難度。
3.西方經濟學的沖擊
西方經濟學是伴隨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經過幾百年的不斷發展完善,已形成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內的完整理論體系。雖然仍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仍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其嚴謹的邏輯推理和論證分析較好地總結和反映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比政治經濟學更能解釋和指導我們目前的經濟實踐。同時,其教學內容也讓學生覺得更貼近現實,不像政治經濟學那樣抽象、乏味。因此,這門課程從各方面來看似乎都比政治經濟學更受重視和歡迎。10年前二者在高校教育中或者還處于一個勢均力敵的局面,但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在中國運用和滲透得越來越廣,大有喧賓奪主之勢,政治經濟學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困境的出路
要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走出困境,僅僅依靠改革教材內容、豐富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等是不夠的。究其根本,在我國經濟體制轉換的大背景下,這門課程已失去了當初強烈的政治色彩,我們應對其重新認識和定位。
1.在教學中要緊扣《資本論》的時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資本論》,這部書創作于19世紀,當時由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需要,資產階級對工人進行了殘酷的剝削,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對立和矛盾非常尖銳。因此,馬克思為適應廣大無產階級斗爭的需要而創作了《資本論》。他寫《資本論》的目的和意義是:(1)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2)揭示工人階級受壓迫受剝削的事實以喚起廣大工人階級起來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更為理想的社會制度[1]。這兩個思想貫穿全書,是其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因此,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應緊扣《資本論》的時代背景、研究目的,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明白教材內容,掌握其理論精髓。
2.轉變教學思路,改革課程設置
在我國市場體制轉軌多年后的今天,再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大學公共課程開設是不合適宜的。但完全否定和取消的態度也不足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背景雖然轉變了,但并不意味著它沒有學習和研究的價值。即使在西方國家,當代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雖然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蘇東劇變曾使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陷入低潮,但很快從90年代開始,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重新掀起了一股研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熱潮。1990年5月,蘇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柏林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和德國特里爾馬克思故居研究所四家機構商定建立“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以推進國際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編撰工作。1992年,由美國《再思考馬克思主義》雜志和“經濟與社會分析協會”聯合在美國的阿默斯特馬薩諸塞大學舉辦了題為“在新世界秩序中的馬克思主義:危機和可能”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從375篇論文中選出了若干篇匯編成冊,于1995年出版,書名為《馬克思主義在面臨新世界秩序的后現代時代》,其中“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現代思想批判”一文指出,不要把后現代資本主義看作晚期資本主義,后現代時期的經濟學主要是以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軸心的。此外,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也有其獨到的重要貢獻。日本經濟學家伊藤誠(Makoto Itoh)于1995年和1996年分別出版著作《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反攻:政治經濟學的復活》,并與希臘經濟學家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Costas Lapavitsas)合著出版《貨幣金融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of Money and Finance)一書,在該書中作者采用政治經濟學的方法,通過聚焦于貨幣與金融的不穩定性,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貨幣與金融理論[2]。
總之,近年來西方國家涌現了大量研究《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學術研討會、論文及專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西方國家獲得了許多學者的高度評價。兩千年交替之際,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行的“千年思想家”評選中,馬克思高居榜首。2008年以來,伴隨世界金融危機的蔓延,《資本論》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經典。2008年該書暢銷歐洲,在德柏林的銷量是2007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日本正在推出漫畫版《資本論》,德國財長布呂克自稱成了馬克思的“粉絲”,法國總統薩科齊正在研討《資本論》。路透社專欄作者德布斯曼在題為《卡爾·馬克思和世界金融危機》的專欄文章開頭寫道:卡爾·馬克思對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的批判正在得到確證[3]。
此外,在中國,《資本論》也仍然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其中的一些理論受到國內一些學者的高度評價,例如,在2007年11月初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的“《資本論》及其當代價值國際研討會”中,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在講話中分析了國際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資本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強調《資本論》揭示的科學真理,不僅對深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而且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把《資本論》的教學和科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復旦大學顧鈺民教授指出,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包含著豐富的制度經濟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改革實踐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唐玨嵐博士認為,《資本論》包含著豐富的國際資本流動思想,對于我國合理利用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防范金融風險,具有巨大的指導價值,等等[4]。
因此,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不是一個過時和無用的東西。筆者認為,在大學教育中,可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一個經濟學說史中曾經出現過的流派或分支,開設選修課,在課時縮減的情況下,其教學內容和重點也應進行相應改革,例如,基礎內容可結合時代背景簡單講述,在此基礎上對其在當代仍具有研究價值的理論可專門開設專題講座,并在教學中適當引入符合其理論背景的案例和視頻資料,讓教學內容更生動、更易理解。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不斷發展著的學科,只有正確認識和定位這門課程,才能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也才能讓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