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婷婷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但隨之而來的網絡成癮問題,也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互聯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表現出明顯的雙面性,甚至表現為弊大于利。在分析當前大學生上網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網絡成癮形成的原因,并從社會、高校、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分別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331-02
統計表明,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70.9%為30歲以下的青少年,而18—24歲的用戶就占37.7%。從網民的職業分布來看,在各種職業中,學生所占比例最大為33.2%。很多大學生成了校園周圍網吧的主要顧客,有的甚至犧牲課堂學習時間上網。在學習和網絡之間很多學生已經喪失了自我控制能力。我國高校中大學生患網絡成癮的人數呈逐漸增多趨勢,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絡成癮的易發群體之一。
一、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
(一)客觀原因
1.網絡自身吸引力
互聯網具有這些特性:(1)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信息量大等特點迎合了大學生的認知需要;(2)互聯網交往的開放性與無限性適應了大學生強烈的人際交往的需要。網上交往打破了地域、身份、地位、財產等社會因素的限制,為人際交往提供了便利;(3)網絡的虛擬性,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對穩定、安全、受保護的需要,他們在網絡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擺脫了現實生活中的法律道德等的約束;嘗試各種新事物,體驗各種情感,免除了受到懲罰的恐懼和焦慮,使他們暫時忘掉現實中的種種不愉快;(4)網絡的平等性滿足了大學生尊重的需要。大學生渴望在心理上、精神上獨立,希望他人能夠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對他們來說,他們希望得到是自己被別人認可,有獨立的成就,因此往往當他們在現實中碰壁的時候就轉向網絡,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和認可。這些都將導致大學生對網絡形成依賴,沉湎于網絡不能自拔。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大學生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原因。
2 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
我國對網吧缺乏有效的監控管理,是導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原因。據報道,我國無證和證照不全的網吧占總數的30%,有的地方甚至達到50%以上。網吧的通宵開放一直受到譴責卻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理,許多網吧為了獲取純粹的經濟利益,無視國家規定,根本不考慮網民的健康,甚至提供上網、吃飯、睡覺等“一條龍”服務;有些網吧在經營中疏于管理,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法律意識和網絡安全意識非常淡薄,使得進入網吧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淫穢色情網站和網絡游戲等,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之中,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對外界的誘惑通常無法抗拒,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網絡成癮”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經專家研究發現,患網癮的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青少年。當前,我國大學生中屬獨生子女的比較多, 他們在家庭照顧過多的情況下長大,有很強的優越感, 很難擺脫過分嬌慣、過分看管和呵護、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態及錯誤教育方式的影響,導致許多學生對家庭依賴性過大、獨立性較差、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不少學生表現出意志品質薄弱,實際動手能力差,不善合群等現象。同時,由于家長對子女在學業和事業上期望值過高,甚至會達到不顧客觀現實的地步,這會使他們一方面感到父母對自己過度關心,一方面感到恐慌和焦慮,心理負擔加重,導致父母與子女關系僵化,使他們體會不到人間溫情,為了逃避成長中的痛苦和矛盾,一些大學生可能會選擇將自己從現實中放逐到虛擬世界之中,以尋找暫時的解脫,網絡成癮就是逃避和放逐所付出的心理代價。
(二)主觀原因
1.個性特征
大學生自我性格的特點是大學生網絡成癮主要內因。臺灣大學林以正教授在對網絡成癮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個人特質的網絡使用者,會受到不同的網絡功能特性所吸引,而產生不同的網絡成癮形態”,“網絡成癮現象是由網絡使用者的個人特質與網絡功能相互作用的結果”[1]。大學生沉溺網絡往往與他們個人的人格特點,如孤獨、抑郁、內向、敏感、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差、紀律性不強、渴望成功和自我實現等心理特質有關。大學生處在青春期,精力充沛,富于創造力,渴望自我獨立和表達自我,渴望獲得身份感,渴望影響世界。但由于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較弱,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遭受種種挫折。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他們卻能游刃有余,各種需要能很容易得到滿足,這勢必促使他們轉向網絡尋求精神安慰。
2.網絡成癮與大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關
在高中階段由于高考的壓力,學生極少有時間上網。上了大學之后,他們有了較多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因此許多人作為新手開始頻繁的接觸網絡。另一方面,處于青春后期的大學生正經歷著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他們是充滿矛盾的群體,渴望被理解但又不愿意去主動理解別人;渴望獨立自由而又離不開父母的照顧。由于價值觀無法整合而造成的混亂,使得他們感到內心空虛和迷茫,回避責任便成了一種選擇,網絡成為他們另外一種生存空間。
二、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對策
(一)社會角度
從社會角度,要充分意識到網絡成癮的危害,加強網絡法律法規與倫理導向機制建設, 構筑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屏障。大學生網絡成癮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應將法律的強制作用與倫理的自律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對互聯網及互聯網經營行業的管理,加大立法和執法的力度,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綠色、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為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推進游戲軟件年齡分級制度,凈化學生的上網空間。中國的網絡游戲用戶眾多,網絡游戲在中國網絡應用中排名第七位,2008年6月的網民使用率為58.3%,用戶規模達到1.47億人。對于大學生來說,玩網絡游戲容易產生沉溺現象,并且可能因為花費時間過多而耽誤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目前,這個問題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政府需要推出更強有力的措施,從多個方面解決大學生網游沉迷問題。
(二)高校角度
高校要強化校園網設施設備建設與應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學生宿舍也開通了網絡,但也有不少高校由于資金等問題缺少互聯網基礎設施,或者互聯網設施設備有效應用不足,校園網的建設和維護進展緩慢。推動學校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對相關設施設備的充分應用,能夠把學生留在可監控的上網渠道上。高校的互聯網普及推廣,使學生對互聯網的應用不僅僅集中在娛樂層面,還可更多地利用互聯網的其他有用功能,抑制互聯網的負面影響。
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大學生網絡成癮對策中的作用。首先,要盡可能地豐富校園網絡的內容,使之既豐富多彩,又能適應和滿足大學生的文化學習與課外娛樂的特點。其次,加強網德教育,網絡成癮者喜歡上網,就要利用好網絡這個平臺來治愈它。可以考慮在校園網上建設網絡道德教育網站,進行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最后,采用新的網絡科學技術,對網絡的內容進行監督、檢查、管理、篩選工作,對有黃、賭、色、毒等有害內容進行屏閉和去除,從源頭上凈化網絡內容,減少其對大學生的污染與毒害,實現網絡文明的目標[2]。
(三)學生自身
大學生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對網絡的科學文化等知識獲取功能上。因為學習畢竟是其目前最為重要的工作和任務,網絡雖能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但過分沉迷于網絡則是對自己未來的不負責任,是對自己青春與生命的浪費。要嚴格把握好上網的“尺度”、“角度”。嚴格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正確地使用互聯網,發揮網絡對自身學習和娛樂的積極作用,將網絡的消極的負面影響與作用降到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