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廣
摘 要: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教師 主導 學生 主體 教學 探究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鍵是如何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激發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主體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獲取或主動獲取知識,并把學生的活動引向設計性、探究性的方向發展。在這點上,我作了一些有益嘗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做法:
一、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切實搞好初三化學的“起始”教育,逐步引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愛好
在化學教育的起始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產生主動學習意識,形成內在學習動力。這是由學生年齡的心理特征所決定的。怎樣激發學生興趣呢?我認為,教師主導,做好“起始”工作起決定性作用。
1.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學的開篇課“走進化學世界”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圖片展示,但并沒有安排實驗。我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魅力,補充一些趣味實驗,如“魔棒點蠟燭”“燒不壞的面巾”“變色的花兒”,將學生帶入神奇的化學世界中,喚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學習化學的渴求之情。同學們興趣盎然,熱情高漲,迫切地想要走進奇妙的化學世界。
2.通過實驗激發濃厚興趣。第一次做實驗,學生往往帶著復雜的心情,有的膽怯,有的好奇,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在實驗前,我充分講清實驗規則、重要性、安全性,以消除他們做實驗前所有的心理疑慮。第一個學生實驗是“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有些學生認為蠟燭燃燒現象見得較多,不觀察就知道實驗現象。我則不失時機地問他們。你知道蠟燭火焰分為幾層?哪層溫度最高?蠟燭中含不含碳?吹滅蠟燭后的白煙能否點燃?用一只大燒杯罩住兩支高矮不等燃著的蠟燭誰先熄滅等一系列學生未知的問題將學生問住了,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我則在適當時機引導觀察、探究,同學們個個認真觀察、記錄,成功地做好了第一個實驗。
3.發揮欣賞教育的激勵功能。當第一個實驗“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結束后,我要求學生寫好實驗報告。其中觀察仔細的學生實驗報告寫了滿滿的一張紙,我在評價中寫到:“你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同學,有良好的學習素質和學習習慣,我相信你有成為化學家的才能。”而有的同學實驗報告只寫了寥寥幾行,我也在評價中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說:“你的實驗做得不錯,但我相信,你的實驗報告以后會更好。”這些評價,都給了學生很大的鼓勵,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4.廣泛利用多方面課程資源。在學完“空氣”這一課題后,我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報紙、上網收集關于空氣質量的一些知識,并把活動過程及改進大氣質量的建議與同學交流。同學們經過收集資料,討論研究,學習提高,就煤的燃燒、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寫成了小論文,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倡導以探究性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多想、多問、多反思,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
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眼、耳、腦、口、手”并重,多設想、多提問、多質疑、多探究,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式,發揚自主學習精神,搜集和分析各種信息,敢于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指導探究。例如在CO2的實驗制法的教學中,我在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a.石灰石和稀鹽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碳酸鈉與稀鹽酸。提問:哪一組實驗最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若制取較多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應選用什么裝置?所需儀器有哪些作用?怎樣檢驗裝置的氣密性?向氣體發生器中如何裝藥品?加藥品時應注意什么問題?怎樣使制得的氣體較純凈?怎樣去收集氣體?若使反應停止應怎樣操作?操作時應注意什么?同時,發給每組同學不同的儀器,學生組合出了十多種不同的制取CO2的實驗裝置,并讓每組同學介紹裝置的優缺點,教師加以點撥,適當指導,最后讓學生歸納做實驗的思路與方法。
2.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探究。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例如,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中,按課本中的作法,檢驗水時燒杯發燙,且學生難以掌握傾倒澄清石灰水的時機,看不到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有個學生提出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檢驗方法呢?最后師生經過不斷嘗試研究出兩套不同于課本中的實驗操作:
操作一:將蠟燭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點燃。
操作二:在三角架上放一張鐵絲網,將蠟燭點燃放在鐵絲網上,蠟燭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在小燒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燒杯。
3.體驗成功實驗的快樂,主動探究。如上兩套實驗裝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學生第一次體驗到了創新的喜悅,這種喜悅要比學生進行照方抓藥做完實驗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了創新意識,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發揮自主性。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改變傳統學習習慣的不利影響,時刻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
面對時代的要求與挑戰,社會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立足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指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終身的、有效的、發展的學習策略。
1.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并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除在課堂內自主探究外,還鼓勵學生在課外探究,從生活實際出發,我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例如在學習了CO2的實驗室制法的原理后,我提出:生活中有許多物質含有酸,如食醋、橘子水、檸檬、果醋;也有類似于CaCO3的物質,如家庭用發酵粉。你們回家做一下試驗,看它們放在一起能否反應,比較它們的現象。結果,一部分同學回家后做完實驗并興奮地告訴我他們做實驗的結果。
2.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為合作性交流提供機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鼓勵他們相互幫助,進行促進性互動學習,指導每位學生積極承擔在共同完成任務中的責任,盡量放手,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積極地學,激活學生思維,展現個性,拓寬知識領域。例如在學習了“物質構成的奧秘”這一單元后,我打破以往由教師復習總結的習慣,讓學生自己寫出復習提綱,并上臺展示交流,教師作為一個主持人的形式把舞臺讓給學生。我欣喜地看到,同學們所列復習提綱既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在復習了“碳和碳的氧化物”這一單元后.我讓同學們自編習題,并上臺展示對教師和同學們提問,師生之間互換一個角色,其中一個學生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如果是物理變化,怎樣解釋?如果是化學變化,怎樣書寫化學方程式?”同學們既掌握了復習的方法。又培養了主體意識。真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其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3.鼓勵學生自主實驗,并為學生獨立操作做出提示。
在學習“燃燒和滅火”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對隔絕空氣可以滅火的原理很容易理解,但是對“降低溫度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可以滅火”的原理缺乏感性認識,總持懷疑態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使學生真正理解這種滅火原理,我設計了一個“降低溫度可以滅火”的實驗,并做出恰當的提示。做這個實驗需要哪些用品?如果現有燒杯、坩堝鉗、酒精、水、火柴、冰塊,再利用易拉罐將底部剪出來有什么用途?做這個實驗冰塊有什么作用?
怎樣證明熄滅的酒精達到著火點還可以燃燒?學生提出了多種思路。為使學生理解更深刻,我讓學生反復操作,現象十分明顯,效果非常好。
四、改變教學評價模式,注重三維目標教學,不斷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
從新課程標準不難看出,化學教學已不僅僅滿足于教師傳授知識的單一渠道,同學們不僅要學到書本知識,還要具備多種技能,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并學會學習、學會評價的方法,從而受益終身。教學中,從不同層面確定了綜合的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不以學生的一次性的考試定終身,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當中來,真正體現主體地位,通過以學習成長檔案為主的自我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與發展。主要采用自評和他評方式,每單元或每月評價一次,評價結論以等級評定和定性描述相結合。見下表:
■
此表作為平時成績,能方便準確地、客觀公正地對學生學習的階段性或全過程進行評價,使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非常清楚,既有利于科學地調控學生的參與面,又有利于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進而以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參與學習。
教學實踐,改變了課堂教學的面貌,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我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促進作用,重學習過程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產生了變革,真正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靜態的講授過程為學生主動參與的開放式動態教學,各種層次的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積極性大大提高;作為學生,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基本改變了被動接受為積極探究,變消極的學習行為為主動靈活的學習過程;構建了學習主體,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信心、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主動意識明顯增強,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養。
作者單位:鹽城市亭湖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