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沁沁
多年來,音樂以它特有的輕松、愉悅得到學生的青睞,學習音樂已經成了孩子的愿望。然而,中國人民對音樂的熱愛與成就遠不及國外,究其原因,除了我們中國人的性格與習慣與外國人大相徑庭之外,還與我們的音樂普及教育的程度和音樂教學手段的不同大有聯系。筆者認為,要改變現狀,就要著手改變我們的教學手段,妙用、巧用電教手段,使電教手段的應用,達到音樂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電教手段,以生動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新奇感。刺激興趣,達到“我想學”這個良好的心態,對于我們音樂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全民族人民的音樂素質。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重點處用電教,直觀釋疑
我們的音樂教材內容文質兼優,其思想性與知識性融為一體。如《媽媽之歌》《豐收之歌》《小白菜》……都是寓教于樂的好作品。讓學生學習這些歌曲,由于學生的經歷與歌詞內容還有一定的距離,思想觀念與歌詞作者還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引起學生與作品、與作者共同的情感共鳴,只能用電教手段進行熏陶。因為電教能用它特有的形式,再現了真實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情景。
如通過欣賞《新疆好》,使學生感受新疆風格的音樂與舞蹈。并通過維吾爾族舞蹈動作的學習實踐,感受維族舞的美,這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新疆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那兒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美味的食品和漂亮的新疆服飾。幻燈展示課件:①美麗的新疆風景;②漂亮的新疆服飾;③美味的新疆美食。
老師一邊放課件,一邊介紹新疆的各個特點。學生一定都很想看看新疆都有什么特產吧,那就錄像放映:
1.葡萄、新疆帽……
2.欣賞《新疆好》歌曲。
3.初聽學習:新疆有這么多美麗的景色,而維吾爾族人們用他們美妙的歌聲來描繪他們美麗的家鄉。今天我們來欣賞這首《新疆好》。歌曲情緒歡快,通過邊歌邊舞的形式,歌頌和抒發了新疆各族勤勞的人民熱愛和贊美家鄉的真摯情感。
4.接著學習實踐并通過維吾爾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跺地轉腕、單臂禮、拖帽等動作,能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喜悅的心情。
這樣通過采用電教手段,進行師生互動的形勢介紹新疆的風土人情及豐富的特產,在教師的伴舞下聆聽《新疆好》,使學生感受新疆風格的音樂舞蹈。并通過學習實踐維吾爾族舞蹈動作,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喜悅的心情,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進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突出了培養表演維吾爾族舞蹈,讓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新疆風格的音樂與舞韻的學習重點。在通過維吾爾族舞蹈動作的學習實踐,感受維族舞的美。調動了情感,把學生與作品與作者思想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們由衷地懷著“新疆好、新疆美”的情感進入角色,從而有助于學好歌曲。
二、難點處用電教,用有價值
音樂教學是為了省時、高效、直觀、易懂,教學的難點處用電教,往往成了教師最喜歡用電教的地方。眾所周知,如果老師單憑樂譜、歌詞來進行口頭教學說明,學生必然索然無味,學生的藝術特長與藝術個性是無法高效地建立的。因為學生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我們設計幻燈、投影、音像等形式來進行教學,是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方法。
例如欣賞《化蝶》曲目,讓學生感受音樂要素的變化,學習分析其中的作用。我們可以讓學生來聽一聽《化蝶》片段,引發學生思考:
展示交響樂隊演出片段
1.這個樂段的速度、力度、音高是怎樣的變化?
2.樂段所表達的情感是怎樣的?
生:音高——由高到低。
速度——由快到慢。
力度——由強到弱。
老師借此引導學生小結作者通過速度與力度上的音樂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美好愿望,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的情感。這個片段教學,巧妙地借助電化手段和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到音樂要素在塑造音樂形象中的作用,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內容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三、關鍵處用電教,練有所得
目前,音樂教學要加強音樂素養教學已經成為共識。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教材中那些關鍵樂句、歌詞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學習音樂要素,乃至自編舞蹈動作進行即興式自由發揮。
如教師在教學《過新年》這首歌曲時,可以制作課件,播放《過新年》的配樂錄像,學生聽音樂并觀看畫面。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剛才的錄像捕捉住最吸引自己的是:耍獅子、舞龍、扭秧歌……這些民俗活動。在過年的日子里,龍騰獅舞、彩燈閃耀、花團錦簇、鑼鼓喧天,這些過年特有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和遐想。借此認識三種慶祝春節的民俗活動,——扭秧歌、手巾花、打腰鼓。接著讓學生學跳扭秧歌動作——1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扭秧歌步伐。也叫做“十字步”。再采用歌舞錄像等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表現魅力吸引學生。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我國的音樂傳統民俗風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音樂,并在優美的旋律和舞步中受到情感熏陶。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