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良
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作為中考體育項目,主要是考察學生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反應速度以及學生對排球的“感覺”(球感)。要提高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成績,我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熟練掌握墊球和傳球技術,正確選擇各種傳球方法
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考試不同于排球比賽,因為來球是在墻面的反作用力下反彈回來的,并不像比賽中來球那樣具有攻擊性,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應采用正面雙手墊球,輔以其他形式的墊球和傳球(具體詳見圖1)。墊球指用身體任何堅硬的部位的擊球動作,高質量的墊球主要是利用前臂手腕關節以上10厘米左右兩小臂內側所構成的平面擊球后下部完成的。其技術要領主要體現在“插”“夾”“抬”上,“插”指移動取位,兩臂前伸插到球下。“夾”指兩臂夾緊,掌根相靠,手腕下壓。“抬”指用蹬地抬臂、提肩頂肘的動作去迎擊球(如圖2)。傳球指用全身協調力量并通過手指的彈力將球傳至目標的擊球動作(如圖3)。正面雙手傳球觸球的面積大,容易控制傳球方向,便于觀察來球的情況和傳球目標,傳球的準確性高于其他傳球方法。熟練掌握正面雙手墊球和正面雙手傳球是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考試的前提和關鍵。在考試中,傳球方法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來球的位置和考生所處的位置確定正確的傳球方法,為了“穩中求勝”,考試中要盡量避免使用體側墊球、背向墊球、體側傳球、背向傳球等高難度傳球方法。
■
■
二、把握傳球的角度和力量,控制好球的反彈距離和位置
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兩臂前伸到球下手臂與水平地面形成的夾角以45°為宜(如圖4),當夾角為∠45°時,球擊打墻面反彈回來與水平地面形成的夾角也是45°,就好比兩個水平站立的人均以45°的夾角對傳,穩定性最好。由圖4可知,傳球兩臂前伸插于球下手臂與地面的夾角∠AOB越大,擊(傳)球后球反彈回來與地面形成的夾角∠EO′D就越小,球的反彈距離因∠DO′C的增大而加大。反之∠AOB越小,球的反彈距離因∠DO′C的減小而縮小。另外,球的反彈距離因為擊球動作力量的加大而增大。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考試排球對墻的擊觸點也應盡量穩定,使反彈來球落在一定范圍之內,減少考生的移動,增加穩定性。
■
三、強化腳步練習,提高移動接球能力
在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考試中,因為來球的落點是隨著傳球的力量、角度變化而變化的,學生要連續不斷地傳球就必須不停地調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在傳球之前移動到最合適的傳球位置,要做到這一點,學生在一分鐘排球對墻傳球考試中必須遵循從準備姿勢→移動取位→完成傳球→準備姿勢的順序。準備姿勢和移動取位是順利完成傳球的前提,合理的準備姿勢能保證快速起動,保證技術動作的協調性和完整性。移動是為了學生能夠迅速地去接近球,占據有利位置,爭取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高質量地完成傳球。準備姿勢分為稍蹲準備姿勢、半蹲準備姿勢、低蹲準備姿勢三種。移動分為并步移動、滑步移動、跨步移動、跨跳步移動四種。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大常用的半蹲準備姿勢和滑步移動練習力度和強度,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技術動作定型,能夠下意識、高質量地完成傳球動作。
四、利用比賽和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傳球的準確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雖然我國女排在國際賽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排球在我國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在學校體育中占的地位也遠不及田徑、籃球等項目。在排球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競賽法和游戲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排球課的“玩”和“樂”中不知不覺地鍛煉身體和增長成績,體會體育帶來的成就感。體育課游戲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場地器材條件來確定。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山黎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