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炳
自新課程推廣實施后,課堂上也隨之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若以發展的眼光看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由知識缺席引起的。知識的缺席導致教師在達成能力培養與文化熏染的整體目標上缺少可以遵循的理路,生成不了適宜的教學內容,授課為所欲為。課堂教學的畸變形態粗略地講有以下幾種:
一、“拓展閱讀”畸變形態
真正的拓展閱讀可以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但時下老師卻往往是這個“點”與“一”沒有明確就忙著拓展。如一老師上朱自清的《春》,前面12分鐘朗讀,再接著10分鐘內容歸納,再是5分鐘主題討論,這樣27分鐘后是“拓展閱讀”,我們認為是典型的教學內容逃逸現象。
二、“多媒體教學”畸變形態
“現在不講‘聽課,叫‘看課”,從這句流行的話中可以知道多媒體誤用情況的嚴重。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沖擊,應當體現在師生互動、信息搜集等領域所展示的廣闊前景上,但現在我們卻用它來把文字變成圖像,更糟的是,這些圖像使文本豐富的內涵大量地流失。
三、“自主、合作、探究”畸變形態
“自主、合作、探究”取代接受性學習,是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現實中許多教師是這樣實踐的:首先是學生提出問題,再是提煉出一個主要問題,然后是小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匯報。他們的出發點是非常良好的,主要是想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狀態下“生成”教學內容,但由于現狀達成聽說讀寫能力的知識序列是沒有的,因此,所謂的“自主”往往只是使學生探來究去還在現有的基礎上徘徊,難以生成有效的成果——這樣“自主、合作、探究”的內容就流失了,只剩熱熱鬧鬧的表征。
四、“感受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畸變形態
感受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重視讀者的作用,這根本區別于讀者主體淪陷的接受性學習。但現實中我們不得不驚異于課堂上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個性”發言?他們可以不顧文本的整體意義、深層意義而只是非常任性的宣泄自己的觀點。讀了《背影》可以大談自己的父親不“婆婆媽媽”而不顧文中父親“背影”的凝重與厚度,也可以說文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可以感慨武松力氣真大,也可以說他“不保護野生動物”;可以說他的爺爺與愚公年齡相仿還在勞動,也可以說愚公“沒有效率觀念”。——而我們的老師對諸如此類的行為好像是默許甚至是鼓勵的。
從以上我們得出,許多教學形態由于沒有內容而成為“花樣”與“招牌”了,而它們都有一個閃光的字眼,并且都以新課標的名義在實施。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由于真知識的缺席造成的。怎樣才能使畸變的課堂回歸常態呢?我們認為在目前知識重構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只能作方向性的努力:要努力確定教學內容,王榮生教授關于選文類型的知識——可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類型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二是界定出幾種課堂基本形態,使目前畸變的課堂回歸常態。傳統教學中有許多東西是值得傳承的,譬如誦讀形態的教學、熏陶感染形態的教學等,這些形態的教學里面的課程與教學內容目前處于一種半透明的狀態,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努力使里面的教學內容明晰化。在此基礎上再引進需要的知識,在傳承的基礎上再納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回歸常態,有秩序的以累進之態勢走向新課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安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