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鴦鴦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能活潑流個不停息。”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知識網站為學校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遨游的廣闊天地。在寫話教學中,教師善于利用網上資源,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挑選網上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語文網絡教學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創造了條件,注入活力。
寫話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一直令廣大學生和老師頭疼的老大難問題。一部分學生對寫話不感興趣,不知從何處下手,學習效果差,而運用多媒體網絡,可以提高學生對寫話的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多媒體網絡環境可以適時地處理聲音、文字、圖像等多種信息,不僅有靜態信息的形式,而且還具有動態信息的屬性,讓人能隨心所欲地看到想到的各種數據媒體信息及現實實況。它具有把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把抽象變為具體和人機交互性的特點。多媒體網絡環境大大擴充了學生所能接觸的信息量,簡化了學習的復雜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實控性,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下面我以教學課外讀物《大公雞》為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運用信息技術,勝于創景激情
創景就是創造環境和氣氛。教師根據需要,利用多媒體網絡創設環境和氣氛,喚醒學生潛在的主體意識,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趣就是激發創作情趣、興趣。“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學習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從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但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要靠教師有意地激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從而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我們把特定的環境氣氛用多媒體網絡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直接”見其人、聞其聲、觀其事、臨其境、就會產生興趣。激發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環境的氣氛說出來,語言的表達是從外部語言再到內部語言的,所以要從說開始,以說促寫。例如我讓學生畫兩只青蛙,然后我又將他們所畫的不動的青蛙制作成活蹦亂跳、能說會道的動畫“小精靈”,然后請同學們兩人一組,模仿電視上的配音演員為小青蛙配音。學生興趣大增,個個躍躍欲試,暢所欲言。我急忙抓住時機:“請將你剛才聽到的、說過的話用學過的詞語寫下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好嗎?”學生不再面露難色,欣然應允,一句句生動、率真的話躍然紙上。又如《大公雞》一課教學中,我把大公雞樣子、吃東西、走路、玩耍的鏡頭精心制成課件,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展現在學生面前,聲音與圖像的渲染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都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些惹人愛的大公雞,每個學生都很激動,躍躍欲試,爭著要求發言。情景課件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樂說的氛圍,大大激發了學生說的興趣,當然,也為寫話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便于觀察指導
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但由于受時空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有些觀察師生無法親歷親為,而運用多媒體網絡環境,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網絡環境能使觀察突破條件的限制
利用多媒體網絡引導學生靈活自由的觀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根據寫話需要,網絡可以隨時為我們展現上至宇宙天體,下到海洋地心的風貌。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動、植物,山川河流,風土人情等材料,網絡上沒有不儲備的。多媒體技術生動逼真地揭示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再現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為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帶來了便利。
2.網絡環境易于學生抓住觀察重點、反復觀察
由于計算機的可控性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整體人手,通過鏡頭的定格、閃爍、重播等手段,讓學生分清主次,抓住重點,有目的,有側重地觀察。如《大公雞》這一文中,我運用計算機的以上功能,分三步指導觀察。第一步,定向觀察,讓學生看大公雞的整體,說說大公雞全身怎樣?對大公雞有個總體印象;第二步,定點觀察,找出特點仔細看。我把課件中的有關畫面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比較,有順序地說說雞冠、眼睛、嘴巴、翅膀、羽毛各是怎樣的。第三步,定性觀察,為了讓學生對大公雞有個全面仔細地觀察,我讓學生操縱鼠標,自由點擊畫面,玩玩說說,比較深刻地認識、體會大公雞就是具備了上述特點才“令人喜愛”。
三、運用信息技術,易于積累豐富資源
1.網絡環境提供生活素材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生寫話最感苦惱的是“無米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無“米”,主要是由于小學生觀察力較差,不善于通過觀察獲取和積累寫話素材。所以,我們可以把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他們參與的活動,把周圍的人和事拍攝下來,把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從網上截取下來,編輯以后輸入多媒體儲存,在寫話課上就可以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教學。由于所拍攝和截取的都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甚至還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所以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說寫愿望,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寫話時空洞無物,脫離生活的毛病。
2.網絡閱讀,增加信息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從兒童就有模仿的本能,他們用模仿獲得最初的知識,模仿就是學習。”我們的古人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低年級學生寫話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最大的困難是根本不清楚怎樣才能對觀察的事物進行具體細致的描寫,怎樣才能準確運用語言詞匯把看到的事物或景物描繪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他們提供例子,為他們擴充信息量。如《大公雞》這一課中,觀察指導后,一部分學生只能簡單地說:“大公雞很漂亮,光滑的羽毛,紅紅的雞冠,一雙小眼睛,小嘴巴尖尖的,還有一對有力的翅膀,尾巴向上翹著。大公雞真可愛。”雖然這段話抓住了大公雞的主要特點,語句也通順,但給人的感覺總是不太具體生動,這時,我就要求有困難的學生進入資料庫查找優美詞句,這樣開闊了他們的思路,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也給他們帶來了寫作的靈感。經過上網查詢,好多同學的作文都比原先有了很大的進步,記得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描寫非常形象。“它胖乎乎的,一身光滑的羽毛,形成天然的花紋,閃閃發亮。火紅的雞冠豎在頭頂上,像戴著帽子。一雙圓圓的小眼睛骨碌碌的轉動著。黃色的小嘴,尖尖的像個小三角形。兩只翅膀像兩把大扇子。一只大尾巴向上翹著,走起路來,尾巴一豎一豎的,可神氣了!我太喜歡這只大公雞了,我還給它取了個名字——花花。”
3.網絡開創了共享資源的新天地
從單機到網絡,擰開信息的“水龍頭”把計算機連成網絡,好處之一是資源共享,好處之二是資源獲取方便,找到有用的資料,既可以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上,也可以直接打印出來,整個過程只是舉手之勞。學習《松鼠的尾巴》時,讓他們去網絡查找其他動物尾巴有什么作用。有的查了孔雀尾巴的作用,有的查了壁虎尾巴的作用,有的查了長頸鹿的尾巴……我把查到的資料存到一個文檔中,讓孩子們共享,這樣,使大家在輕松點擊中,縮短了獲得新知識的時間,大大增加了信息量,擴大了知識面。
四、運用信息技術,高效反饋、提高參與意識
實踐證明,學生了解學習結果比不了解學習結果更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傳統的寫話教學,一篇文章從打腹稿到起草到批改完畢,最快也要二、三天時間,對于教師的批改,更多的學生是“不屑一顧”,而多媒體網絡教學具有人機互動性,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教師可以把自己電腦上的信息或任意一個學生的信息傳到每一個學生的電腦屏幕上,學生可根據屏幕上的內容,按照教師的指導集體討論,各抒己見,好文章的優點在什么地方,差的文章差在什么地方。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標點符號的運用、順序調整等每個細小的部分,都能顯示在屏幕上,整個過程學生都在參與,手腦并用,既節省了反饋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修改寫作的能力。
五、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學科“大家庭”
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會所需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兩種重要的能力素質。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特定的、有較高要求的教學環境的支持。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正好可以為這兩種能力素質營造最理想的環境。同時,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外,還能與其他學科有機地整合起來。例如,我要求學生制作一張你最喜歡的小動物的明信片,要求每個學生畫一畫或剪輯一副你最喜歡的小動物,并在旁邊寫上簡短的幾句介紹小動物的話,能力強的小朋友還可以為這張明信片配上音樂,做成“音樂”卡片,然后再發給你最要好的同學。小小的一個延伸擴展環節,使語文、美術、音樂、計算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許多潛在的優越性。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寫話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待我們去探索。我相信,這是寫話教學科學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們面向21世紀信息社會一項不可缺少的訓練。現代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合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優勢,滿足教的需要,讓學生樂寫、善寫,達到“我會寫,我愛寫,我學習,我快樂”的目的。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網絡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信息化社會與教學技術現代化》.上海教育,1997
2.王旭卿.《美國的信息素養教育》.中國電化教育.2000
3.嚴俊華主編.《教育技術主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龍港平等輔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