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梅
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二者的關系是:問題意識是創新能力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我們新課改下的熱門話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是相輔相成的。創新,不是墨守成規,而是推陳出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傳統的歷史教學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每一位歷史教師眼前的頭等大事。下面就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
從“認知結構”的角度看,問題意識較強的學生,必然是一個在認知過程中掌握主動權的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在歷史學習中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通常對歷史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其大腦中有一個非常明晰的史學認知結構,從而能明確學科學習的目的,能夠對人類歷史現象做出正確的分析,從而達到警世醒世,產生對現實社會的人文關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從“主體型教學”的角度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學習歷史不能一味聽教師講,“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要起旁敲側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故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和提問的教學模式,而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教學模式。
教師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施問題教學模式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勢利導,充分保護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從活躍課堂氣氛的角度,來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正確認識新課改理念下學生與教師的關系
教學實踐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則給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和創新能力提高機會就越少,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新課改要求教學必須要擺正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位置關系。教學中學生主體是歸宿,是核心,教師主體是為其服務并受其制約的,教師的主體性只有在成全學生的主體性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實現。即人們常說的“內因是關鍵”。作為教師,我們要樹立“服務”意識、“平等”意識。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反思研究者。
可見新課改中教師應由“播音員”徹底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指導者和參與研究者。學生的地位應由被動的“聽眾”,徹底轉變為主動參與的“演員”,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問題意識的習慣,提高創新能力。成為發現者、探究者和創造者。教學的模式應由“教師為中心”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過程應由教師講授說明的過程,徹底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合作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使新課改中的教學工作真正體現出新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思維過程,而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則能使他們帶著趣味性和價值性去學習,激發探究知識的靈感,從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另外,當學生懷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進行探究,并在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情感時,又有助于強化求知欲和學習愛好,從而進一步驅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展。
二、創設適合問題意識培養的環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最佳的氛圍
創設課堂教學中的民主環境,首先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堅持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觀念,如果教師做不到這一點,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也就很難受到熏陶,進而迸發出問題意識的潛能。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對新鮮事物進行積極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主動觀察事物、反復思考問題的強大內驅力。然而,學習愛好和求知欲望不是憑空產生的,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疑,提出問題。有位偉人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假如能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一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學生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是個體思維品質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躍的體現。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與自己已有認知結構矛盾時,會主動去問一個“為什么”,此時思維才算真正啟動,顯而易見的問題無需發現,難以發現的是蘊含在習以為常現象背后的問題,意識到平常現象的不平常之處是思維活動中解決問題要害。正是這種思維的品質促使學生不斷質疑、解惑,從而推動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學及歷史學科的最新成果,將其靈活運用與教學實踐,并努力營造民主氣氛。教師必須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認真處理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問題,做到有問必答。可用課堂解答、面談或指導學生自己上網、去圖書館查詢資料找出答案。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地共同研討問題,不做簡單的是與非的判斷。教師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毫不掩飾自己知識的不足。
三、營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設歷史問題情境的手段可謂多樣,可用電教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軟件;也可用實物媒體,如史料、照片、文物、圖片等;也可用虛擬情景、如角色扮演、戲劇表演、歷史故事再現等。歷史情景的創設可縮短時空距離,讓學生貼近歷史,置身于再造歷史的場景中,于是產生認知沖突,進而引發問題意識。
1..將錯就錯,以謬生疑
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想象,敢于用新的觀點、新的角度去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創新能力得以提升。當學生的觀點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就順其謬誤進行推理論證,當出現極不合理的結論時,極易使學生產生疑問,并努力探究不合理的結論時,極易使學生產生疑問并努力探究錯誤之源。比如,教師在講完“十月革命”后,就有學生提出問題:“如果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社會主義,那么能不能說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按此推理,那么應該感謝鴉片戰爭了。當學生看到顯然謬誤的結論時,便會產生困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鴉片戰爭?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對中國是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客觀上有無進步作用?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提出及解答,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2.提供史料,疑問頓生
用CAI課件展示形象的圖片資料,讓學生處在形象直觀的教學情景中邊觀察便思考,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感知、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引發問題意識,獲取創新知識。例如,我們在講授“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一課時,投影了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報》查書上的宣傳畫兩個牧童騎在碩大無比的肥豬身上。學生看后大為驚訝,頓生疑問,提出問題(1)《人民日報》“怎么會登載這樣嚴重失實的報道?世界輿論會怎么評價”(2)有人相信嗎?為什么那時候像面對“皇帝的新裝”那樣不敢說真話?(3)大躍進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此時學生已欲罷不能,急于從教學中獲得答案。
四、實施開放教學,倡導學生大膽提問
長期以來的封閉式教學,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勢必打破陳舊框框,實施開放式教學,改變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唯書、唯師心態。要敢于懷疑傳統,質疑書本,挑戰權威。任何學科都是人類認識的結果,都要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而發展;科學史上的每個偉大發現,都是向權威挑起的產物。日心說代替地心說,進化論代替物種不變,都是如此。掌握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識,掌握規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突破規則。批評地對待人類的認識成果,形成面向未來的態度,這正式創新精神的特質,也是創新能力最集中的表現,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誘導學生敢于挑戰教材,大膽發問,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分析評判每一歷史事件,這在教育心理學上通常被稱作發散思維。
五、要培養問題意識就不能讓問題止于教師
袁振國先生在其《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新,越會突發奇想。”袁先生的這段話和“沒有問題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問題”如出一轍,實際上揭示了我國傳統教育的“去問題教育”和美國“激問題教育”的觀念差別。
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作為教師,確實要解答學生的疑難,指導他們消除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學生思考。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在明了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并想辦法解決。我們要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教學,讓問題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即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對學生提出非教師能力范圍的問題,教師應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坦率地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為學生出于對教師的崇拜,在這種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頗有價值的問題就此被束之高閣。因此,教師一定要尊重并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與學生共同研討和思考,而不能讓問題止于教師,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獲取超出書本的知識大有裨益。
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求異往往成為創新的開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求異,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專家,要敢于對權威、對理論、對教材、對教師、對知識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云陽雙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