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茜茗
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的課堂提問存在一些問題:提問隨意,想到什么就問什么,有些過于簡單;提問過多,不分主次,不顧學生實際,一次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學生找不到核心問題;師問生答,使學生處在應付狀態等等。那么,怎樣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所謂“有效”活動,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思考、踴躍交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里的“有效”體現在學生思維的含量足、個體獲得的發展效果明顯。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
一、調控課堂提問的難度——有效教學的前提
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在有效提問中,學生能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同時,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實現學生自我建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例如:教學《生活中的推理》一課:
師: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看,誰來到了我們中間?(顯示:神探柯南)
神探柯南想和我們一起玩個趣味搶答的游戲,大家說好嗎?
1.辦公室有4個人,我不是最高的,我可能是……?但是我比兩個人高,我是第幾高的?
2.小東、小南、小西、小北四個人的年齡分別是9歲、10歲、10歲、11歲。小南和小北的年齡一樣大,小南幾歲?
師:我們剛才在玩游戲的時候,所經歷的思考、分析、判斷結果的過程,就是一個推理的過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生活中的推理。
執教者把教學內容中的核心知識,轉化為與學生心理直接相關聯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因而,經驗豐富教師的提問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些教師常常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劃歸為“已知區”。
二、調控課堂提問的頻度——有效教學的關鍵
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同學,應該使全班同學都能受益。對于如何控制課堂提問的頻度問題,我們認為,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設計思考量大的問題,注重提問的質量,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這樣的提問才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提問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能觸動學生思維神經的問題進行提問。對高年級的學生,要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對不對”“是不是”等),多用疑問性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學得新知。同時盡量根據教學要求,聯系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
例如,在一節45分鐘的數學課上,某教師提問60次,而學生沉默了48次,課堂提問引起的沉默率達到了80%,每個問題占有的平均時間僅僅45秒,多數問題的思維含量普遍低下,問題缺乏啟發性,無法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實際教學表明,這種提問幾乎都是無效的。
三、恰當配搭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有效教學的深入
一般來說,封閉性問題是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而開放型問題是指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閉性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有確切答案的知識而設置的問題。設置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主要依據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有關調查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較低時,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是7∶3;而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較高時,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為宜。
例如,在小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兩位教師分別設計了如下問題:
1.我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2.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圖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圖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圖形的面積等于原梯形面積的幾倍?
不難發現,前者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后者的提問不僅問題域過大,而且問題數量過頻,同時,過于直白、瑣碎,這將直接抑制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參與回答的熱情。
四、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有效教學的延伸
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以從教師的提問技能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兩個緯度進行。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參與程度、交往環境、思維狀態、情緒反應與生成狀態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參與程度包括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問題的思考、學生是否參與問題的提出、是否把問與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思維狀態包括學生是否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情緒反應包括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與愉悅感,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生成狀態包括學生是否都各自盡其所能,學生是否對后繼的問題思考更有信心。對教師提問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評價,可以從問題的質量、反控能力、能力培養、關注學生以及組織能力等方面加以進行。
教學的創新是課堂教學發展的不竭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教學機智靈活機動地動態生成新的提問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研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這更有利于促進我們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研究編輯部.《教育研究》2006年征稿選題要點[J].《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96頁
2.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7~349頁
3.閻承利.教學最優化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00頁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鯉城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