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青
語文教學的真諦就在于挖掘學生潛能。學生存在多種發展的潛在可能性。語文教學要喚醒學生的潛意識,開發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最大限度地體現和發揮學生的潛能,這樣創新人才也便呼之即出。
怎樣發現和挖掘學生潛能,使其得到最恰當地培養和最好的發展呢?
一、語文教師要轉變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功能觀,樹立以開發、發展學生潛能為中心的教育功能觀
按照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功能觀,教師就是要正確在傳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取得較好的教學成績,順利地畢業或升學。在這種觀念下,學生被看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試,富有想象,愛好模仿,熱情活潑,毫無拘束,沒有舊框框,一事當前,無須“前怕狼,后怕虎”,在他們身上潛藏著無窮的創造資源。所以學生的大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座需要開采的礦藏,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
二、語文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智力發展的方向,試探并力求及早發現學生潛在的各種能力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效果等信息反饋中發現并挖掘學生潛能。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語文的需要、興趣、情感、愿望等內在心理素質轉化的動機,稱之為內在動機,而受到老師的表揚或是學習成績優秀等客觀的外部條件所激發的動機則稱之為外在動機。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這個轉化的最基本的條件,便是學生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奸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形成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生活中就會時時處處自覺地盡最大潛能去汲取語文知識,去進行各種語文訓練(這種自覺語文訓練是語文素質不可缺少的)。
四、運用“期待效應”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期待效應”,就是給學生多一些鼓勵。教師必須克服應試教育中急功近利的意識。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各有特色又具差異的人,他們是未定型的、能動的、可塑的。教師對學生充滿信心,確信學生人人都是學習的天才,確信學生能獲得成功。同時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個體的差異,盡可能“揚其長”。
五、教給學生自能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給學生自能讀書的方法,是對學生終身負責,是挖掘學生潛能的根本點。呂叔湘先生對此作了一個極生動的比喻:“就是給他一把鑰匙,他拿了這個鑰匙能夠自己開箱子、開門,到處找東西。你不給他這個鑰匙,那有多少寶貝他也沒有法子拿到手。”
我堅信,只要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樹立起正確的教學觀念,扎扎實實地進行探索和實踐,語文教學一定會達到挖掘學生潛能這一目的。
作者單位:山西省石樓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