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敏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20115-01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標準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教育五個方面,德育排在首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擔負著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全面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我國實施“以德治國”方略的基礎工程,歷史課堂無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其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及教師的情感很多因素來得以實現的。
一、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熱愛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國,這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所應該而且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因此培育愛國主義情操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愛國主義包括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民族情感;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斷探索、進取的民族責任心;以及為維護祖國 獨立和民族尊嚴而勇于沖鋒陷陣、赴湯蹈火的民族英雄主義。在長達幾千年的悠久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催人淚下的愛國主義故事,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價值取向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當代青少年樹立了如何選擇人生的光輝榜樣。可見,歷史學科以其特有的豐富內容,對教育青少年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如初中歷史教材中吉鴻昌在就義前以地作紙,枯枝為筆,寫下了一首感天動地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的革命精神,會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
(二)利用教材加強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
如教材中的各種人物都有鮮明的行為動機,屈原“年輕時候就有報國的慷慨大志”;張仲景決心“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要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半島去游學”;鄭成功“為了驅逐 荷蘭殖民者”,“決心收復臺灣”等等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有著崇高的理想,而這也正是導引其行為的直接動因。我們要抓住歷史人物的事跡,讓學生去判斷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下,從而強化正面教育,使兒童加深對理想道德的理解,進而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變成支配個人行為的自覺力量。歷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心理狀態。中學歷史課介紹了許多杰出 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道德形象,學生能從中獲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體驗。如“昭君出塞”、“文 成公主入藏”等歷史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對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義、識大局,為民族團結而犧牲個人利益 的奉獻精神產生共鳴;對紅軍長征歷史的學習能使學生對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大無畏精神產生崇敬、贊嘆的 情感。歷史能明理,李大釗曾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成功的歷史教學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的強烈反差,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是非標準,這將直接影響他們 健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
二、采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不斷深化學生的德育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是一切成為了可能,歷史教學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即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可以把祖國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壯闊歷史場面再現出來,因而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的一種教學形式,學生最樂于接受,教學效果也較好。在講述中國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時候,我們把解放前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取得優異成績,解放后拒絕英國優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國作出重大貢獻的華羅庚的事跡,做成課件播放給學生聽,學生聽后非常感到,甚至熱淚奪眶,紛紛表示要向華羅庚學習,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決心為實現祖國四個現代化而勤奮學習。所以,采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是加強學生德育的重要方法。
三、教師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熏陶,以情感教學來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通過教學引起興趣,燃起熱情,激起聯想,強調師生之間的真誠交流,和諧關系,建立最佳教學情境等。教師應注意發掘歷史知識中蘊藏著的豐富情感素材,做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情感色彩強烈的氣氛中,師生產生共鳴。歷史課的感情色彩十分鮮明,教師在講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時,要充滿激情,歌頌與批判,崇仰與鄙視,贊揚與諷刺,欣喜與憤怒,涇渭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發學生 的感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教師可以用創設情境的方法激情,利用教學掛圖、教材插圖、聲情并茂的講解,不同情調的樂曲、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當時歷史的境界,與歷史人物“面對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
四、要充分利用歷史節日,開展形式生動活潑的系列專題教育
如每年的“五·四”紀念日,我們都以《弘揚“五四 ”精神,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奮勇前進》為題進行專題歷史講座,每年的“一二·九”紀念日,我們又以《高 舉愛國主義旗幟,弘揚“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精神》為題進行專題歷史講座。雖然每次歷史專題講座的課 題不變,但內容卻不斷補充更新,同時每次歷史專題講座都讓一些“歷史尖子”學生進行補充發言或談自己聽 講座的感受。每次歷史專題講座會之后,我們還讓學生寫學習心得,出版墻報,從而反復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熱情。
五、要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基地進行直觀教育
“百聞不如一見”,從教育的角度上說,直觀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學形式 。我在講述抗日戰爭的歷史時,便組織學生到我縣的邵黑石村瞻仰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墓紀念碑,一邊參觀一邊請當地德高望重的農民講述當年解放軍戰士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跡。在場的學生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產生了濃濃的愛情熱情。還要求學生如果有機會到我縣的紅色旅游區劉田莊鎮李柳河北山村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如此利用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基地進行直觀教育,既加深了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同時對學生深化了愛國主義的教育,深受學生的歡迎。
當前,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的人才,必須注重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這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肩負起了這一偉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為培養具有跨世紀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