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群 楊潤清
摘要:土地的規模經營能夠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二者的互動發展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總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土地規模經營互動發展的幾種形式,分析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規模經營互動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規模經營互動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經營;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034-02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推進農業生產規模經營,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前提。黑龍江省土地肥沃、集中連片,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具備轉移農村勞動力與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先決條件。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業規模經營互動發展的幾種形式
從黑龍江省各地實踐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業規模經營互為條件,互為結果,互動發展,主要有六種實現形式:
一是大戶經營帶動型。一些懂技術、善經營并具備一定機械和資金實力的種田能手,通過轉包、租賃等形式,承租其他農戶的土地實行規模經營。交出土地的農戶可以取得土地租賃收益,勞動力被釋放出來,另謀發展;大戶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取得超額經營利潤。有的大戶已發展成為家庭農場,也有一些有實力的城市個體工商戶或社會能人,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到農村經營大塊土地。這種形式在各地較為普遍,帶動了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如五常市八家子鄉靠山村村民楊秀巖2007年租種了396戶務工農民的土地5 240畝,盈利100萬元以上。僅楊秀巖一個大戶就使510人外出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400萬元。
二是股份合作經營拉動型。農戶將土地作價折股加入股份合作公司,農戶成為公司股東,股份合作公司把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入股的土地實行保底分紅和效益分紅的兩段分配辦法。保底分紅的額度按優于當地土地流轉的平均價格綜合確定;效益分紅視收益情況在生產年度結束時按股分配。如呼蘭區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股份合作社在蓮花、大用、康金3鎮8村吸收121個農戶入股,入股土地2 046畝生產玉米,生產過程實行品種、機播、中耕、追肥、收獲、銷售“六統一”,2007年,入股的土地平均畝產玉米600公斤,每股效益分紅28元。同時使216名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這種形式體現了“股權明確、按股分紅、盈利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從長遠看是值得提倡的一種互動形式。
三是專業合作組織牽動型。就是依托專業技術或優勢特色產品生產建立的區域性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專業化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帶動連片經營,提高土地生產率,節約勞動力。如寶清縣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11個,50%以上從事土地種植業規模經營。通過專業合作組織的分工,能夠突破分散經營的制約,使生產要素在更寬領域重新組合,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解放農村生產力。
四是企業經營牽動型。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特色農產品基地化生產為載體,實行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釋放勞動力,促進轉移就業。依安縣大力推進龍頭企業在糖薯乳豆特色產業上規模擴張,集群發展,提高對農業的反哺和拉動能力,加速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依安縣英糖公司以租賃方式連片承租農戶20萬畝耕地進行基地化生產,3年內將達到60萬畝。但由于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與農民的合作關系受市場影響較大,不夠穩定。因此,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雙贏是今后努力的重點。
五是場縣共建互動型。就是農場以先進的農機、科技、經營、管理等優勢與地方農民土地資源進行互補合作,實現規模經營,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從而整體改造傳統農業,實現利益共享。2007年北安市趙光鎮東風村,將村中2.4萬畝的土地托管給趙光農場,托管耕地全部種植優質小麥品種,全程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管理,農民學到了農場先進管理經驗和發展理念。從土地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有30戶從事了奶牛養殖,70人去往天津、大連等地打工。這種形式實行土地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標準化,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六是聯合經營促動型。由兩戶或兩戶以上土地位置相鄰、集中連片的農戶,依托各自在機械、科技、資金、信息等方面優勢,進行互補式聯合,或統種統收、或統種分管分收,規模經營,增加生產效益,釋放勞動生產力。肇東市五里明鎮依托先進科技、大型機械、水利設施、硬化道路等農業生產技術和基礎力量,將涉及的336戶農戶集中連片的1萬畝耕地進行規模化經營。2008年,萬畝玉米實現畝產噸田,總產增加500萬斤,總增收250萬元,規模經營農戶戶均增收7 440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規模經營互動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以上這六種互動形式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的有效實現形式,盡管還不夠完善,但雛形已經形成,作用逐漸顯現,正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的重要途徑。但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業規模經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質量不高,穩定性差。幾年來,通過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和強化有組織轉移輸出,大大提高了農民非農職業技能,增強了市場競爭力,農民外出務工數量和質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受投入不足,教學設施、人員配備相對落后,勞動力自身素質較低等因素的影響,培訓工種的技術含量不高,培訓層次仍滯留在較低的層面,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多數從事重體力勞動,勞動強度大、報酬低,像保安、餐飲、縫紉、食品加工等用工崗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據統計,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僅占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總數的15.6%。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兼業化”,影響土地流轉。目前,決大部分轉入農村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并沒有完全脫離農業、脫離土地,他們時常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即農忙務農,農閑務工或經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這種“兼業化”行為,不利于實現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操作不規范。盡管一些地方出臺了一些相關的土地流轉辦法,但省里尚未出臺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的法規和政策,土地流轉主體不明確。同時,流轉中沒有書面合同,也未經相關部門公證,缺乏諸如流轉期限、土地轉入方和轉出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具體相關內容的規定。
(四)社會化服務和政策保障體制缺失。一方面,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發育滯后。一些“官辦”中介機構由于受人員、資金和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上的作用不夠明顯,而民辦中介機構發育嚴重滯后。同時,在全省還沒有建立農地使用權交易場所、機構等載體,以及為土地流轉服務的資產評估機構、法律咨詢機構、土地融資公司等中介服務組織。另一方面,在目前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尚未打破的情況下,農民在就業、住房、勞保、福利、子女入學等方面缺乏保障,一些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和侵害農村土地正常流轉的現象時有發生。據了解在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有60%以上未簽訂勞動合同;全省土地規模流轉中簽訂合同通過相關部門鑒定的僅占65%。
三、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土地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破解瓶頸制約,著力解決好規模經營發展中資金匱乏的問題。一是加大信貸部門的貸款支持力度。對利用土地搞規模開發,比較效益高,優勢明顯的項目,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二是各項惠農政策集中傾斜。政府要對搞高效農業、規模農業的經營主體進行政策傾斜,農田水利、道路、生態等方面項目建設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良種補貼、糧食補貼、農業綜合補貼等要一并向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引導縣市政府探索建立農地流轉補貼,對出讓農地的農民給予補償。三是多元投入解決資金瓶頸。采取承租反包、購買土地使用權、股份合作等模式,讓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共同投入資金搞規模經營,從而降低經營主體風險。
(二)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互動的穩定性。在某種程度上講,一是扎實開展陽光工程培訓,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穩定性。在陽光工程培訓中適當擴大技術含量高,穩定就業率高的工種的培訓比例,并適當提高高技能工種培訓補貼標準,高技能工種培訓比例應達30%以上。二是改善農民外出務工環境,為農村勞動力長期穩定轉移創造條件。繼續探索農民工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異地轉移接續問題,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同住子女入學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簡化入學手續,穩妥地開展戶籍改革。三是鼓勵舉家搬遷,推進成建制轉移輸出力度。繼續加大舉家轉移力度,引導和鼓勵農民舉家轉移創業,積極幫助農民解決土地流轉、家庭財務、路費、子女上學等問題。
(三)積極探索、制定和完善促進勞動力轉移和農地流轉的政策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著力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制定出臺配套政策,明確土地流轉中農民的主體地位,嚴格按照“自愿、有償、有序、規范”的原則進行流轉。制定包括流轉期限、流轉程序、流轉合同簽訂等具體內容的政策和規定,使流轉有章可依。二是優化服務,著力解決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后顧之憂。健全和完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所需要的政策、法律、法規、監督、公證等配套服務體系。加強對契約的規范管理,進一步明確承租雙方的責、權、利,引導承包方和農民遵守合同協議。探索研究發展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研究制定刺激保險業等金融組織參與農業生產經營風險防范的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三是開展試點,探索推進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工作高效運行的機制。集中力量培育、壯大、完善一批農業規模經營典型示范樣板,從配套政策、制度建設、農民培訓、中介服務、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出臺配套措施,建立土地儲備機制、開放競爭公平有序的土地中介服務機制、土地評估體系、開發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和獎勵激勵機制等制度體系。建立信息服務平臺,以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重點,引導農產品生產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