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朝暉
摘要:簡單分析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的成績和需要進一步開展的工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對如何搞好高校后勤工作進行了論述,對建立高校和諧后勤系統必須遵從的工作要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諧;高校后勤系統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251-02
20世紀80年代末,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成績斐然。毋庸置疑,社會化改革后的高校后勤與學校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協調,尤其是當經濟屬性成為高校后勤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情況下,如何用科學發展觀作指導處理其經濟屬性與教育屬性的關系,如何建設高校后勤系統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試圖就此做一些探討,以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回顧及現實要求
計劃經濟模式下,每個學校都有一個為本校教學科研和師生生活服務的后勤部門(總務處),運行費用是政府給學校財政撥款的一部分。這種模式下的后勤優點是“保障”意識強、目標單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后勤“總務處”模式弊端不斷凸顯:一是壟斷,缺乏激勵機制,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低;二是隊伍龐大,學校管后勤,分散抓教學科研的精力;三是需要增加經費開支。20世紀80年代初,部分高校開始后勤改革探索;1999年,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第一次工作會召開;2000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加快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政策。改革成績表現在:第一,改變了完全依靠政府給學校的財政撥款建設后勤設施做法,建立起滿足高校連續幾年“擴招”對后勤保障提出的基本要求;第二,學校辦后勤的職能逐步淡化。
后勤改革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但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后勤的“保障功能和教育屬性”高度統一,而改革后,后勤部門增加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經濟效益,使原本只有兩個因子(保障功能、教育屬性)的后勤系統演變成了具有三個因子(經濟效益、保障功能、教育屬性)的系統。從系統論角度講,多因子系統的平衡復雜、多變。所以,就后勤部門而言,改革后的工作難度增大:一方面,學校和學校后勤之間成了甲乙方關系,作為乙方的后勤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要不斷與甲方(學校)“討價還價”;另一方面,后勤部門要時刻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物價和維持學校內部相對穩定的供給,要將“經濟效益、后勤保障、教育功能”進行有機結合。
困難的存在不能改變現實的需要,高校后勤系統將教育屬性放在首位是自身社會屬性的要求,將其“教育屬性、保障功能和經濟屬性”有機結合是以學生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任何高校和其后勤系統都必須明確這一歷史使命。
二、后勤系統的科學發展觀問題
科學發展觀要求:第一,要以人為本;第二,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四,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解決高校后勤系統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根本的思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靠人才,國家重視人才培養,高等學校直接從事人才培養工作,為高等學校服務的后勤部門同樣肩負這一重要歷史使命。這種社會職能不可推卸,缺少這種職能的高校后勤不僅名不副實,而且還將失去發展基礎。在深化后勤改革過程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后勤部門本身,都必須以學生為根本,將教育屬性放在首位。
其次,為后勤構建 “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一方面,學校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相對穩定的后勤服務體系,如果高校后勤改革完全走向社會,甚至脫離學校,完全隨市場波動則勢必使學校教學科研、教職員工的生活穩定受到影響,對學校發展不利。另一方面,后勤的社會化改革絕不能將本部門完全社會化和世俗化,不能淡忘高校后勤所肩負的育人職責,只有學校“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有后勤部門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后勤的發展溶入學校的發展中才會有發展空間和前景。為此,學校、后勤有必要認真思考和處理好后勤部門的經濟效益、保障功能和教育屬性三者的關系,從而為后勤發展構建大的環境和空間。
最后,努力在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作出應有貢獻。后勤部門改革后,經濟指標成為自身考慮的重要指標之一。社會化改革以來,優質服務、科學管理等都是其成功經驗,同時,后勤部門發展還必須思考本部門為人才培養所作的貢獻,通過自身的服務體現出具有特色的育人功能和效果,跟學校的發展、學校二級院系的發展一樣,這是科學發展觀第三點的要求。另外,為達到使部門在學校發展中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還必須不斷改革探索,加強對成功經驗的學習,建立科學發展態勢,這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中“改革開放思想”的要求,做到與時俱進。
三、對高校后勤和諧系統建設的思考
從系統論角度看,和諧關系是一個多因子關系。和諧社會需要家庭和諧、單位和諧、行業和諧、上下級和諧、城鄉和諧、人與人和諧,等等。高校后勤作為社會的一個有機體、學校的一個重要部分,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和諧的集體和一個具有和諧氛圍的部門,有助于更好地為教育科研服務。在建設和諧后勤氛圍方面,有許多工作值得重視,但以下幾點原則必須把握:
1.以工作業績求和諧
高校后勤置身于高校大環境中,沒有和諧的校內環境則自身的發展和工作職責開展都將成為空中樓閣。后勤工作的根本就是要讓服務對象滿意,離開優質的服務談和諧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服務對象提意見、職能部門不滿意和諧就無從談起。所以,后勤工作必須明確自身職責、強調自身職責和保證職責的圓滿完成,通過自身工作為教職員工和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同學提供生活、學習等后勤保障。第一,要加強對學生公寓、教學場館及活動場所管理,為滿足學生對學習、生活和文體活動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提供保障,并積極探索管理、服務和“育人”的有機結合,通過工作滲透學校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第二,加強對飲食的安全和衛生管理,為教職員工提供優質、特色服務,讓他們能集中精力育人;第三,加強能源、水、電供應,認真排查隱患和對重點崗位的守護,為教育教學提供保障;做好校園綠化美化工作,為人才培養及教職員工生活提供幽雅環境;改善交通條件,為師生員工提供安全、優質、便利、暢通的交往服務。
總之,高校后勤是服務窗口,為教師職工和廣大學生提供基本保障、優質服務,為教育科研等各項工作開展提供安全可靠保證服務是本質工作,必須以工作業績求得與外界(服務對象)的和諧。
2.以聯系溝通講和諧
從后勤工作涉及的外圍看,它還跟社會相關的管理職能部門有關聯,跟許多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如工商、衛生防疫、稅務、物價、公安)和社會部門(如郵電、交通、水電、煤氣、食品供應部門)等都有業務往來。沒有和諧的這種外部環境,在工作中沒有他們的鼎立支持,后勤工作寸步難行。在與高校后勤關聯的這些部門中,有的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就物價來說,受市場影響波動大,而學校則要保證相對的穩定必然給后勤工作帶來較大壓力,所以,加強各方溝通,求得一個和諧環境和體諒對高校后勤發展必不可少。
另外,高等學校是一項龐大系統,參與建設主體多。后勤部門及員工在直接為教學科研及教職員工生活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是參與者,因此,將高校建設發展的相關要求進行分解傳達和貫穿到后勤工作中,及時了解和主動配合教學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工作,加強與教務、教學院系、教輔、機關等的聯系,切實“了解、理解、分解、化解”各項具體指標非常必要。為此,后勤部門要在完成基本職責的同時積極開展如下工作:第一,加強與教務、教學(學生)院系、學工隊伍溝通,積極配合相關單位、部門,掌握相關要求并積極主動配合;第二,在學生公寓、教學樓、餐飲等場所加強宣傳力度,在達到宣傳自己的同時營造良好育人氛圍,形成“我為育人作貢獻、相關部門支持我”的和諧氛圍。
3.以管理有序保和諧
高校后勤管轄的下級職能部門眾多。后勤改革后,各部門之間經濟效益并不一致,因而帶來后勤內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需要進行權衡和構建部門之間的和諧。另外,從構成后勤職工的隊伍看,現階段后勤的職工隊伍復雜,有原來改革遺留下來的所謂正式員工、有相當部分的外聘員工。他們在后勤隊伍中如果出現不和諧則將影響后勤本身的工作開展。因此,后勤內部的和諧氛圍建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內部和諧氛圍的取得需要通過管理、教育來實現。一方面,要加強對員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要讓員工感覺到自己做好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是一件榮耀的事情,是在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做貢獻,從而做到把“服務”工作做好,把“服務”當成后勤工作的第一信念、要務,同時,自己工作本身與教育對象直接聯系,自己的行為對教育對象有影響、示范作用,所以,要通過不斷提高后勤服務質量,達到用后勤工作質量、后勤職工的言行對服務對象起示范、榜樣作用,樹立“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育理念。總之,把服務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務水平,讓后勤職工具有崇高的信念與理想,增強干好后勤工作的動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在思想上、組織上、經濟上、生活中給予每一位員工切實的關懷,盡量做到部門之間、正式員工與外聘員工之間一視同仁,特別是在思想上、生活上、組織上主動關心處于相對弱勢的外聘員工群體。從目前看,后勤隊伍中的外聘員工占有相當的比例,他們在后勤工作中做出貢獻不可忽視,后勤部門必須正視這點,認識到他們是構建和諧集體的重要部分,他們的和諧能給后勤帶來和諧。總之,處理好后勤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后勤內部員工之間的和諧非常必要,需要我們從管理方面、思想工作方面等入手,保證建設一個和諧的后勤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