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儀
摘 要:“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其精神內涵在于平衡通達,至真至簡,中正包容,最終達到的理想狀態是“和”。“中庸”思想對當代社會仍具有啟示意義,體現在修身、處世、治道三個方面。從“中庸”出發,我們能獲得寶貴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中庸;平衡;包容;和諧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1
中國文化是有其基本精神的,“貴和尚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條。“貴和”即講求和諧,“尚中”即崇尚中道。林語堂在《中國文化之精神》一文中說:“中國哲學為最近人情之哲學,中國民族之特征,在于執中,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虛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中道”是貫穿于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種普遍精神。
對于“庸”,最常見的解釋有兩種,一是將“庸”解釋為動詞“用”,“中庸”即“用中”,二是將“庸”解釋為“平常”。如果僅把“中庸”解釋為“用中”,實際上只解釋了“中”,而把“庸”作為一種虛詞概念。本文認為,“中”與“庸”都有其各自的涵義。
首先是“中”。“中”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在于左右平衡,二是在于上下通達。
左右平衡是指事物兩極之間的平衡,也就是度的把握。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也就是說君子遵從中庸之道,日常行為總處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而小人違背中庸之道,日常行為任性沒有顧忌。因此,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適度原則,也就是“過猶不及”。
上下通達是指人居于世界的姿態。“天地”、“天下”,是在中國典籍中頻繁出現的兩個詞語,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于自身存在環境的認識。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見,在老子眼中,人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存在,與天地道同大。人立于世,必然與周圍發生關系,這就需要構建一個通達的環境,也需要人有“允執厥中”的思維態度。通達則執中不偏,不偏則融合通達。由此,人也就構建起個體與世界的橋梁。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也正是“求中”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其次是“庸”。與其將“庸”解釋為平常,倒不如解釋為普遍、恒常。因為其普遍性,而更具有合理性和實用性。中國古代的思想自先秦時期就存在重具體而輕玄想,重群體而抑個人的特點。儒家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寓偉大于平凡,寓理想于現實的精神。同理地,道家也有“抱一守中”的思想,例如《道德經》中的“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難看出其中的共通之處在于至真至簡,至樸至善。這正是“庸”的內涵。
由此看來,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其“中庸”的精神是貫通的。這種貫通性甚至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卜筮哲學。《周易》中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歷,無咎。”等等,都是關于人立身處事的思想,倡導君子謙卑、崇德、審慎,體現了“中庸”的思想內核。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中庸”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核心。
“中庸”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于當代社會仍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體現在修身、處世、治道三個方面。
修身是君子立世的第一步。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就是君子人格最理想的狀態。老子稱贊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也是要求人們對于個性和修養的塑造要把握好“度”,使人格充盈但不滿溢,各方面協調發展。
在處世方面,“中庸”提倡一種中正包容的眼光。以五四文學論爭為例,胡適為代表的革命派倡導全面西化,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歷史潮流,卻也使得中國文化出現了“斷層”。與激進的革命派相比,學衡派的觀點則更加理性中允。他們認為應該“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這恰恰體現了中庸的思想。事實上,這種思想不僅適用于學術,也適用于待人接物。君子相處的理想狀態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異,既悅納自我,也悅納他人。
最后,論治道,“中庸”更是一個重要的理念,即和諧公正。如今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其哲學本質也就是“中庸”。為了達到“和諧”,為政者要做到公正公允,平等包容。“中庸”不是取中點,而是取平衡,是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最優決策,使社會在和諧的環境下迸發出更大的生機。
陳赟(2007)說:“‘中庸的生命力不是根源于它在經典中的歷史地形成的位置,而是在普通生命的生活之中。在這個意義上,‘中庸不在既成歷史的過去,亦不在某個文本之內,而是深植在我們的生命之中。”
誠然,“中庸”于中國人而言已經成為一種融入血脈而不自知的文化基因。恰是這種不自知,使得一些人對中庸思想產生一些誤解。一方面,如今人們往往把“中庸之道”單純地看作一種處世哲學,而忽視了它本身豐富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中庸”即保守圓滑,甘于平庸,這便大大曲解了“中庸”的本意。
事實上,沒有哪一個時代比現在更接近“中庸”的理想境界。思想的匯通,文明的交融,個性的解放,這個融合通達的境域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生長的可能,關鍵在于我們能否體察和領會中庸的真正內涵,從而使個體完整而自由地伸展,最終上下通達,左右平衡,允執厥中,臻于至善。
參考文獻:
[1]陳赟:《中庸的思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2]葛楚英:《儒學的普世價值——社會平衡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3]師為公:《<中庸>深解》,作家出版社,2009.
[4]于文明,夏敏:《儒家思想和和諧社會》,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5]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